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饅頭事件引深思 食品安全監管不能總是“馬后炮”
饅頭事件引深思 食品安全監管不能總是“馬后炮”
來源: 網絡 類別:行業動態 更新時間:2011-04-15 閱讀次
餐桌上最普通的饅頭終于成為有害食品大家族中的新成員。
讓無辜的饅頭蒙羞的是上海盛祿食品有限公司。
4月11日,該公司違規加工生產的饅頭被曝光。其違規行為至少有兩條,一是在面粉中非法添加山梨酸鉀、色素、甜蜜素等食品添加劑,這些食品添加劑都是明令禁止在饅頭類產品中使用的。二是將超過保質期的饅頭回收重新制作新饅頭。
這些違規加工生產的饅頭看起來與正常生產的饅頭并無區別,堂而皇之地走進數家大大小小的超市,而且賣得很好。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因使用這些違規加工生產的饅頭而致病的事件發生。然而,對饅頭的恐慌正在形成。
有網友表示,自己幾乎每天晚上都要食用這種饅頭,看到這樣的新聞,這位網友很擔心自己正在慢性中毒。
安全屏障屢屢被突破
4月12日,上海成立由市政府領導為組長,質量技術監督、工商、公安等相關部門以及部分上海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組成的聯合調查組。
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韓正表示,將徹查此案、依法嚴懲,徹查過程將向社會公開,查到哪里公布到哪里。
聯合調查組當天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上海盛祿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在饅頭生產過程中存在虛假標注生產日期、將過期饅頭重新用于原料再生產、違法添加色素等行為。
目前,上海盛祿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已被責令停產整頓,企業責任人被公安部門采取臨時控制措施。
上海質量技監部門對可疑原料和產品進行了封存扣押,對企業賬冊進行了登記保存,并責令其召回問題產品。截至12日16時,該公司生產的 1.6萬個饅頭被封存、下架。
同一天,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也發布消息,要求上海市質監局嚴查嚴辦,堅決打擊,絕不手軟。
這么看,政府部門的反應很迅速。然而,另一個疑問隨之而來:監管部門為什么沒有先發現?監管為什么總是發生在事后?
還是要回到食品安全的監管流程上。
按照我國食品安全法,對食品安全的監管涉及衛生行政、農業行政、質量監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等部門。這些部門是按照從原材料到產品、市場、餐桌的順序進行分段監管。從田間地頭到餐桌,每個階段都有相應的監管部門把關,為公眾的食品安全構筑屏障。
然而,這個安全屏障卻屢屢被突破。
在上海饅頭事件中,生產者上海盛祿食品有限公司證照齊全,擁有衛生許可證、工商執照,其生產的饅頭產品也都獲得了QS標志(質量合格標志)。
為何監管缺失并不鮮見
這是莫大的諷刺。
如果衛生行政部門看到該公司生產車間污水橫流,工作人員沒有穿戴統一的清潔的工作衣帽,能否為其出具衛生許可證?
如果質檢部門按照規定嚴格進行檢查檢驗,違規添加食品添加劑、回收過期產品重新回爐后的產品能否獲得QS標志?
如果工商部門能夠嚴格流通中的檢查,這些違規加工制成的饅頭能否登上百姓的餐桌?
很顯然,這些本該盡到的監管責任都缺失了。而這樣的監管缺失并不鮮見。
記者曾隨同國家某部委到地方進行食品安全的調研,所到之處都有兩三個不同部門陪同檢查。
在一個城市,記者所在的調查組推掉該城市相關部門安排的檢查點,臨時進入路邊一家中等規模的餐廳后廚。當記者揭開這家餐廳一口鍋的鍋蓋時,數只碩大的蟑螂四散逃開。然而,就是這家餐廳,收銀臺后的墻上赫然貼著衛生檢驗合格的標志。
在另一個城市,一位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曾經對某縣的一種粉絲產品生產進行檢查,檢查的結果讓她連續三天都吃不下飯。而該縣的相關監管工作人員卻嘲笑她,這有什么稀奇的,當地就是這么做粉絲的。
“我們當時都沒有告訴媒體,不然得造成多大負面影響?”這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不能等到出了大事才來追究責任
在我國,食品安全監管一直都是個麻煩事。
在監管層面,政府部門認為我國現階段正是食品安全事故的高發期,因為公眾對食品安全的要求在不斷提高。各個監管部門都抱怨不好管,因為從事食品生產、餐飲的小商販、小公司眾多,監管難度太大。
然而,這并不能成為監管不力的借口。在監管體系上,已經經歷多次調整,形成如今的多個監管部門分段監管的格局。如果分段監管的各監管部門都能夠盡心盡責地管好分管的那一段,食品安全應該不再成為問題。
“這么多年的經驗證明,一個事情如果一個部門管不了,多個部門必然也管不好。”中國消費者協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這樣說,消除監管真空地帶、建立無縫對接的監管理念已經提了這么多年,但在執行上依然不到位。
在劉俊海看來,監管部門根本就沒有做到盡心盡責,總是事后監管、被動監管、消極監管。總是在媒體曝光了之后、上級領導做了批示之后才去監管、執法,反之就沒有動力去監管。
在此次上海饅頭事件中,違規加工生產饅頭的公司工作人員表示,并非沒有監管,監管部門一個月會抽查一次。當監管部門來檢查的時候,公司就把東西拿到辦公室給他們檢查,不讓他們去車間,“他們一來我們就把車間的門關上,不讓他們進去。”
面對監管部門,違規生產的企業自然會想出各種各樣的對策來應付,我們的監管部門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還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一些監管部門有時候真是很愚蠢,有的甚至在檢查前通知企業,那能檢查出什么問題?”劉俊海說,監管部門的工作總是流于形式,企業怎么會不鉆空子。
今年3月15日,國務院發布文件,對2011年食品安全重點工作作出安排。
這個文件指出,當前我國食品安全基礎薄弱的狀況尚未根本轉變,食品安全領域的違法行為時有發生,食品安全管理責任不落實、監管工作不到位等問題還比較突出。
按照這個文件的要求,今年要嚴厲打擊食品安全違法違規行為,進一步提高食品安全監管水平。對監管中的失職瀆職等行為,將依法依紀嚴肅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從蘇丹紅鴨蛋到抗生素多寶魚,從三聚氰胺牛奶到瘦肉精豬肉再到如今的染色饅頭,幾乎每一次食品安全事件都與監管不力脫不了干系,然而除了三聚氰胺牛奶事件中國家質檢總局局長辭職外,幾乎看不到對監管責任的追究。
在劉俊海看來,對食品安全應該是零容忍,對監管不力的政府部門與相關責任人都要做出嚴厲處罰,該撤職的要撤職,該降職的要降職,不能總是無人為監管缺位負責。現有的監管隊伍已經足夠了,卻總是監管不好,總要有人為此負責。
“不少政府部門依舊將發展放在第一位,認為企業發展起來了,其他問題都是小問題。”劉俊海說,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發展必須是在規范中的發展,不能總是無規范的亂發展。
每次面對食品安全事件,我們都希望是最后一次,這樣的愿望何時能夠實現?
讓無辜的饅頭蒙羞的是上海盛祿食品有限公司。
4月11日,該公司違規加工生產的饅頭被曝光。其違規行為至少有兩條,一是在面粉中非法添加山梨酸鉀、色素、甜蜜素等食品添加劑,這些食品添加劑都是明令禁止在饅頭類產品中使用的。二是將超過保質期的饅頭回收重新制作新饅頭。
這些違規加工生產的饅頭看起來與正常生產的饅頭并無區別,堂而皇之地走進數家大大小小的超市,而且賣得很好。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因使用這些違規加工生產的饅頭而致病的事件發生。然而,對饅頭的恐慌正在形成。
有網友表示,自己幾乎每天晚上都要食用這種饅頭,看到這樣的新聞,這位網友很擔心自己正在慢性中毒。
安全屏障屢屢被突破
4月12日,上海成立由市政府領導為組長,質量技術監督、工商、公安等相關部門以及部分上海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組成的聯合調查組。
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韓正表示,將徹查此案、依法嚴懲,徹查過程將向社會公開,查到哪里公布到哪里。
聯合調查組當天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上海盛祿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在饅頭生產過程中存在虛假標注生產日期、將過期饅頭重新用于原料再生產、違法添加色素等行為。
目前,上海盛祿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已被責令停產整頓,企業責任人被公安部門采取臨時控制措施。
上海質量技監部門對可疑原料和產品進行了封存扣押,對企業賬冊進行了登記保存,并責令其召回問題產品。截至12日16時,該公司生產的 1.6萬個饅頭被封存、下架。
同一天,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也發布消息,要求上海市質監局嚴查嚴辦,堅決打擊,絕不手軟。
這么看,政府部門的反應很迅速。然而,另一個疑問隨之而來:監管部門為什么沒有先發現?監管為什么總是發生在事后?
還是要回到食品安全的監管流程上。
按照我國食品安全法,對食品安全的監管涉及衛生行政、農業行政、質量監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等部門。這些部門是按照從原材料到產品、市場、餐桌的順序進行分段監管。從田間地頭到餐桌,每個階段都有相應的監管部門把關,為公眾的食品安全構筑屏障。
然而,這個安全屏障卻屢屢被突破。
在上海饅頭事件中,生產者上海盛祿食品有限公司證照齊全,擁有衛生許可證、工商執照,其生產的饅頭產品也都獲得了QS標志(質量合格標志)。
為何監管缺失并不鮮見
這是莫大的諷刺。
如果衛生行政部門看到該公司生產車間污水橫流,工作人員沒有穿戴統一的清潔的工作衣帽,能否為其出具衛生許可證?
如果質檢部門按照規定嚴格進行檢查檢驗,違規添加食品添加劑、回收過期產品重新回爐后的產品能否獲得QS標志?
如果工商部門能夠嚴格流通中的檢查,這些違規加工制成的饅頭能否登上百姓的餐桌?
很顯然,這些本該盡到的監管責任都缺失了。而這樣的監管缺失并不鮮見。
記者曾隨同國家某部委到地方進行食品安全的調研,所到之處都有兩三個不同部門陪同檢查。
在一個城市,記者所在的調查組推掉該城市相關部門安排的檢查點,臨時進入路邊一家中等規模的餐廳后廚。當記者揭開這家餐廳一口鍋的鍋蓋時,數只碩大的蟑螂四散逃開。然而,就是這家餐廳,收銀臺后的墻上赫然貼著衛生檢驗合格的標志。
在另一個城市,一位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曾經對某縣的一種粉絲產品生產進行檢查,檢查的結果讓她連續三天都吃不下飯。而該縣的相關監管工作人員卻嘲笑她,這有什么稀奇的,當地就是這么做粉絲的。
“我們當時都沒有告訴媒體,不然得造成多大負面影響?”這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不能等到出了大事才來追究責任
在我國,食品安全監管一直都是個麻煩事。
在監管層面,政府部門認為我國現階段正是食品安全事故的高發期,因為公眾對食品安全的要求在不斷提高。各個監管部門都抱怨不好管,因為從事食品生產、餐飲的小商販、小公司眾多,監管難度太大。
然而,這并不能成為監管不力的借口。在監管體系上,已經經歷多次調整,形成如今的多個監管部門分段監管的格局。如果分段監管的各監管部門都能夠盡心盡責地管好分管的那一段,食品安全應該不再成為問題。
“這么多年的經驗證明,一個事情如果一個部門管不了,多個部門必然也管不好。”中國消費者協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這樣說,消除監管真空地帶、建立無縫對接的監管理念已經提了這么多年,但在執行上依然不到位。
在劉俊海看來,監管部門根本就沒有做到盡心盡責,總是事后監管、被動監管、消極監管。總是在媒體曝光了之后、上級領導做了批示之后才去監管、執法,反之就沒有動力去監管。
在此次上海饅頭事件中,違規加工生產饅頭的公司工作人員表示,并非沒有監管,監管部門一個月會抽查一次。當監管部門來檢查的時候,公司就把東西拿到辦公室給他們檢查,不讓他們去車間,“他們一來我們就把車間的門關上,不讓他們進去。”
面對監管部門,違規生產的企業自然會想出各種各樣的對策來應付,我們的監管部門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還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一些監管部門有時候真是很愚蠢,有的甚至在檢查前通知企業,那能檢查出什么問題?”劉俊海說,監管部門的工作總是流于形式,企業怎么會不鉆空子。
今年3月15日,國務院發布文件,對2011年食品安全重點工作作出安排。
這個文件指出,當前我國食品安全基礎薄弱的狀況尚未根本轉變,食品安全領域的違法行為時有發生,食品安全管理責任不落實、監管工作不到位等問題還比較突出。
按照這個文件的要求,今年要嚴厲打擊食品安全違法違規行為,進一步提高食品安全監管水平。對監管中的失職瀆職等行為,將依法依紀嚴肅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從蘇丹紅鴨蛋到抗生素多寶魚,從三聚氰胺牛奶到瘦肉精豬肉再到如今的染色饅頭,幾乎每一次食品安全事件都與監管不力脫不了干系,然而除了三聚氰胺牛奶事件中國家質檢總局局長辭職外,幾乎看不到對監管責任的追究。
在劉俊海看來,對食品安全應該是零容忍,對監管不力的政府部門與相關責任人都要做出嚴厲處罰,該撤職的要撤職,該降職的要降職,不能總是無人為監管缺位負責。現有的監管隊伍已經足夠了,卻總是監管不好,總要有人為此負責。
“不少政府部門依舊將發展放在第一位,認為企業發展起來了,其他問題都是小問題。”劉俊海說,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發展必須是在規范中的發展,不能總是無規范的亂發展。
每次面對食品安全事件,我們都希望是最后一次,這樣的愿望何時能夠實現?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推薦儀器

最近更新儀器

相關行業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