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油菜優勢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年)
油菜優勢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年)
油菜是我國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2007年油菜種植面積占油料總面積的50%,產量占油料總產量的41%。菜籽油是我國傳統的食用油,年產450萬噸左右,占國產植物油總量的40%以上,年消費量占國內植物油總消費量19.7%,在國內食用油市場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近年來,國內植物油消費水平大幅提高,我國油料生產無法滿足消費需求,植物油年消費缺口達1100萬噸以上。為進一步鞏固上一輪規劃實施成果,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油料生產發展的意見》,促進油菜生產發展,增加油菜籽市場供給,緩解國內植物油日益突出的供需矛盾,特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現狀
2003年,農業部發布實施《“雙低”油菜優勢區域發展規劃(2003-2007年)》,將長江流域12個油菜生產重點省市確定為三個優勢發展區,面積8800多萬畝,約占全國油菜總面積的87%。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加強領導,加大對油菜生產的扶持力度,推進規劃實施。截至2007年,規劃目標基本實現,油菜品質得到明顯改善,單產和總產均顯著提高。
(一)上一輪規劃實施情況
1.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采取有效措施,推動了規劃實施。上一輪規劃發布以來,各級政府和農業主管部門高度重視,結合實際情況,積極增加投入,調動了農民、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及龍頭企業的積極性,有效推動了“雙低”油菜的區域化、規模化種植。湖北省依靠科技優勢,成立專門機構,開展油菜板塊建設,在部分主產區實施了油菜良種政府采購制度,“雙低”油菜種植面積、總產量、雙低率居全國首位。安徽省率先在居巢、肥東等7個縣區實施了油菜良種補貼,取得很好的成效。
2.積極落實技術標準,規范了生產秩序。農業部制定實施了《“雙低”油菜品種審定標準》,對長江流域沒有達到“雙低”標準的油菜品種不予審定。各地積極落實《長江流域“雙低”油菜生產技術規范》、《低芥酸低硫苷油菜種子(NY/T415-2000)》和《低芥酸低硫苷油菜籽(NY/T415-2000)》等行業標準。湖北、湖南等省先后實行了種子質量抽樣和“雙低”油菜主導品種公告制度,有效規范了市場秩序,促進了“雙低”優質油菜的推廣和普及。
3.推廣重大技術,促進了油菜生產發展。一是選用“雙低”油菜新品種,采取區域規模種植,大力推廣華雜4號、華雜6號、中油雜2號、中雙9號、湘雜油6號等“雙低”油菜品種,“雙低”雜交油菜普及率達到60%以上。二是制定《“雙低”油菜長江流域優勢產業帶技術操作規范》,將秋冬發、少免耕、化學調控、測土施肥和增施硼肥和防治菌核病等核心技術進行組裝,為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配套的操作規范。三是完善輕型栽培技術,將肥料運籌、化學除草、直播油菜等輕型栽培技術加以完善,分別推出了稻茬免耕板播板栽、棉茬免耕套播套栽等栽培技術模式。
(二)主要成效
1.品質明顯改善。優勢區域通過國家和省級審定的油菜品種中,達到國家“雙低”標準的比重逐年上升。含油量超過41%,比規劃實施前提高2個百分點以上。2006年以來,通過國審的品種全部達到“雙低”標準。優勢區域的“雙低”油菜普及率大幅提高,平均“雙低”率達到70%以上,其中湖北、湖南等省均達到90%以上。2004年農業部對我國長江流域商品油菜籽品質抽樣結果顯示,芥酸含量平均值為3.14%,硫甙含量平均值為35.76?mol/g,含油量平均值為41.04%,達到規劃的預期目標。
2.單產顯著提高。通過大力推廣高產、抗病的“雙低”油菜新品種及高產栽培技術,帶動我國油菜單產大幅提高,總產顯著增加。2007年,單產124.9公斤/畝,比2002年增加26.4公斤,提高27%。
3.加工起步良好。在市場需求的拉動下,油菜綜合加工利用得到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在優質油脂和菜籽蛋白的制備,油脂的精深加工,雙低菜籽餅粕的飼用及綜合利用等方面獲得了一系列的技術成果和專利。湖北省浠水縣建成了菜籽餅粕深加工生產線,利用雙低油菜餅粕成功生產出多酚、植酸鈉和濃縮蛋白;重慶建成了10萬噸油菜低溫冷榨生產線,冷榨菜油和冷榨餅粕等產品深受市場歡迎。
4.科研得到提升。規劃實施期間,國家投資建立了國家油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完善了國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農業部油料作物遺傳改良重點開放實驗室和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等國家級研發基地和實驗室。科研條件得到顯著提升,并成功建立起油菜小孢子培養、分子標記等現代育種技術體系,顯著加快了我國油菜的育種進程,縮短了育種周期,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不斷縮小。
二、發展前景分析
(一)市場需求分析
1.國內外植物油需求不斷增長。2002/2003年度以來,全球植物油消費大幅增長,2006/2007年度,全球植物油消費量超過1.2億噸,年均增長5.4%。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計,全球植物油消費量未來還將持續增長,2015年將達到1.47億噸,年均增長2.7%。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統計,2002/2003年以來,國內植物油消費量大幅增加,年均增長5.7%;2006/2007年度國內消費總量為2235萬噸,人均植物油消費為16.6公斤;進口植物油已占消費總量50%以上,占全球油料貿易總量的28.2%。預計到2015年我國人均植物油年消費量將達到21.6公斤,需求總量將達3200萬噸,年均增長5.4%。
2.菜籽油消費需求增長強勁。“雙低”菜籽油營養全面,全球消費增長強勁,2002/2003年度為1234萬噸,2006/2007年度達1802萬噸,年均增長9.2%,是所有大宗植物油中增長速度最快的。菜籽油也是國內自產的第一大植物油,年均總產約450萬噸,占國產植物油總量的40%以上,占國內總消費量的19.7%。長江流域等是菜籽油的傳統消費區,擁有6億以上消費人群,按全國平均消費水平計算,大約需要1000萬噸菜籽油才能滿足消費需求。目前可供國產菜籽油還不能滿足一半,需求缺口在500萬噸以上,只能以其他食用油替代。隨著油菜品質的進一步改良,菜籽油的需求量還將進一步增長。
3.植物油未來供需矛盾仍然突出。在我國植物油供給中進口部分已經超過一半,預計未來較長時期內,我國植物油供給仍將呈現國內供給嚴重不足、進口供給壓力增加的緊張局面。由于受資源、環境和氣候條件的限制,世界油料作物播種面積增加潛力有限,受發達國家能源政策影響,玉米面積將進一步擴大,油料生產面積可能下滑。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計,到2015年,全球油料作物總產為1.46億噸,年均增長2.5%,消費量的增幅卻達2.7%,植物油將出現140萬噸的消費缺口。我國受耕地資源限制,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大規模擴大大豆和花生等夏季油料作物面積的潛力有限。即使擴大冬油菜生產的規模,也難以滿足消費增長的需要。
(二)發展優勢與潛力
1.面積擴展有空間。據統計,長江流域現有可利用冬閑耕地9000多萬畝,此外還有灘涂荒地約3000萬畝可以利用,合計可利用面積1.2億多畝。油菜不與水稻、玉米等夏季糧食作物爭地,而且種植油菜后的土壤有機質增加,有利于后茬作物生長。通過不斷完善農田水利建設、篩選和應用早熟品種、逐步提高機械化生產水平,冬閑耕地將進一步得到開發利用。預計到2015年,利用長江流域豐富的冬季閑田資源,再擴大4000萬畝以上面積,優勢區達到1.39億畝油菜種植規模是切實可行的。
2.單產提高有潛力。我國油菜雜種優勢利用水平處于國際領先地位,長江流域油菜品種雜交化率已達到60%以上,單產水平已經超過加拿大等國家。2005年以來,全國油菜區域試驗中,長江上游審定品種平均區試產量約為175公斤/畝,長江中游和下游區已接近200公斤/畝的水平,部分新品種的高產示范達到250公斤/畝左右,抗病性、抗逆性顯著提高。隨著這些品種與高產栽培配套技術的推廣,優勢區域油菜單產可望在2015年達到138公斤/畝。
3.品質改善有基礎。“雙低”油菜品質優良,低芥酸菜油脂肪酸組成均衡,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可達90%以上,有利于人類健康;雙低餅粕硫甙含量低,蛋白質含量高達35%-45%,氨基酸組成合理,是優質的飼料蛋白。近年來,育種單位在品種選育中,不斷降低芥酸和硫甙含量,努力提高油份含量,已經獲得了一批具有實用價值的“雙低”超高含油量育種材料,部分品種和組合已經超過45%,育成品種的最高含油量已達到49%,為我國商品菜籽含油量達到43%以上奠定了基礎。
4.區域生產有優勢。我國油菜籽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長江流域菜籽上市的時間在6-7月,比加拿大春油菜和歐洲冬油菜上市時間早4個月,正是國際市場油菜籽供給的空檔期。我國油菜籽產銷同區,可就近供應給位于主產區的加工企業,長江流域既是菜籽主產區,又是菜油主銷區,降低了運輸成本。根據對近5年的加拿大菜籽到岸價(CNF)分析,由于近年石油價格不斷攀升,每噸菜籽的海運價格已經占菜籽價格20%以上,完稅后的綜合成本比國內菜籽高200-300元/噸。
(三)制約因素分析
1.勞動力成本高。目前,我國油菜生產主要是手工操作,整地、育苗、移栽、除草、施肥、收割、脫粒等生產環節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隨著農村勞動力價格的迅速上漲,用工費用在油菜生產成本中的比重越來越大。據統計,2005年我國每畝育苗移栽油菜用工11.4個,人工費用135元,占生產成本的48%。
2.生產效益偏低。我國油菜生產規模小、用工多,加上近年來油菜籽市場價格長期低迷,生產效益明顯偏低,農民種植積極性不高。有關部門分析結果表明,除去包括勞動力在內的成本后,2001-2005年每畝油菜生產的收益為-16.4元,明顯低于其他作物。
3.機械化程度低。目前,我國油菜播種、收獲等機械研發遠遠跟不上油菜生產的需要。尤其是油菜收獲機都是由小麥收獲機簡單改造而成,機收損失率高,價格較貴,推廣難度大。同時,適合機械收獲的抗裂莢、分枝緊湊的早熟高產油菜品種也尚未育成。
4.良種良法不配套。目前,油菜栽培技術研究機構和人員不斷減少,栽培技術研究項目和經費嚴重不足,導致油菜栽培技術研究明顯落后于新品種選育,滿足不了當前油菜生產發展的需要。同時,技術推廣經費短缺,油菜新技術入戶率低,優質高產新品種的增產增效潛力難以發揮,從而影響了“雙低”油菜生產的進一步發展。
三、發展思路、目標和任務
(一)發展思路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市場需求,強化政策引導;開發冬閑耕地,擴大種植面積;依靠科技創新,著力提高單產;加強基地建設,提升生產能力;努力改善品質,促進總量增加;提高自給水平,緩解供需矛盾,保證食用油供給安全。
(二)發展目標
到2010年,油菜優勢區域播種面積達到1.11億畝,約占全國油菜總面積的94.4%,平均單產130公斤,總產達到1447萬噸,比2007年平均面積擴大3170萬畝,單產提高6.3公斤,總產增加460萬噸。優勢區域“雙低”油菜普及率達到80%以上,含油量提高0.5個百分點,達到41.5%以上。
到2015年,油菜優勢區域播種面積達到1.39億畝,約占全國油菜總面積的95%,平均單產138公斤,總產達到1912萬噸,比2007年平均面積擴大5890萬畝,單產提高14.3公斤,總產增加927萬噸。優勢區域“雙低”油菜普及率達到90%以上,商品油菜籽芥酸和硫甙含量達到農業部部頒標準,含油量提高2個百分點,達到43%以上。
(三)主要任務
1.加大新品種新技術研究力度。針對油菜生產發展需要,生物技術與常規育種技術相結合,培育一批適應性廣、抗逆性強、適合輕簡化栽培的高效型“雙低”油菜新品種。同時,為滿足三熟制地區和機械化生產的需要,力爭在極早熟、抗裂莢、分枝緊湊的甘藍型“雙低”油菜新品種選育上取得突破。積極研究集成油菜稻田直播、稻田免耕移栽、棉田套播套栽等一系列輕簡化高效栽培技術或模式,為進一步擴大油菜生產面積、提高油菜產量、改善油菜品質,并大幅度降低勞動力成本,提高油菜生產效益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撐。
2.提高油菜生產技術水平。根據不同優勢區域生態條件、耕作制度和經濟發展水平,針對優質高產品種,因地制宜制定“雙低”油菜少免耕節本增效、高產高效栽培等技術規程。依靠基層農技推廣機構,開展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示范推廣,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不同區域不同地區油菜的均衡增產,實現我國“雙低”油菜生產面積、單產、總產、品質和效益的顯著提高,從整體上提高我國油菜生產技術水平。
3.加快油菜機械化生產進程。加強油菜生產專用機械研究開發,重點解決機械化播種與收獲等關鍵技術,通過農機與農藝相結合,逐步實現適合機械化生產的油菜品種、符合生產需要的農機裝備以及配套高產栽培技術的有機結合,并通過示范推廣,提高油菜機械化生產水平。
4.提升油菜產業化經營水平。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廣泛宣傳低芥酸優質菜油的品質優勢,扶持國內龍頭企業創建優質菜油品牌。通過稅收優惠、信貸支持、信息服務、項目傾斜等措施培植一批有規模、上檔次的國內龍頭企業。支持龍頭企業與科研單位和種子生產部門合作,形成利益共同體,對農戶實行統一供種、技術服務和訂單收購,同時培育油菜產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提高油菜生產的組織化水平,推進油菜生產的產業化經營。
四、優勢區域布局
我國油菜產區分布較廣,油菜生長季節氣候差異很大,不同油菜品種對溫光要求十分嚴格。根據各地氣候特點、品種特性、耕作制度、栽培技術和經濟發展需要,本著“大穩定、小調整”的原則,本規劃適當擴大優勢區域范圍,在長江流域上、中、下游原有三個優勢區的基礎上,增加北方油菜優勢區。
(一)長江上游優勢區
1.區域特點。長江上游優勢區包括四川、貴州、云南、重慶、陜西五省(市)。該區氣候溫和濕潤,云霧和陰雨天多,冬季無嚴寒,溫、光、水、熱條件優越,利于秋播油菜生長,耕作制度以兩熟制為主。常年油菜播種面積2700萬畝、單產120公斤、總產326萬噸,面積和總產分別占同期全國的25.2%和25.9%。不利因素主要是陰雨寡照,山區丘陵比重大,農田排灌設施差,冬水田利用效率低,“雙低”品種普及率較低,油菜籽含油量偏低,生產成本較高。
2.主要目標。到2010年,播種面積3042萬畝,比2007年擴大約728萬畝;單產128.7公斤,提高5.2公斤;總產392萬噸,增加105萬噸;大面積生產“雙低”率達到80%以上。到2015年,播種面積3840萬畝,比2007年擴大約1526萬畝;單產136公斤,提高12.4公斤;總產522萬噸,增加236萬噸;大面積生產“雙低”率達到85%以上。
3.主攻方向。重點開展高產、高含油量、耐濕、抗病“雙低”油菜新品種的選育及耕作制度改良研究,做好根腫病的防治工作,大力推廣高產高抗新品種和少免耕栽培技術。
4.優先發展地區。優先發展油菜面積10萬畝以上的101個重點縣。
(二)長江中游優勢區
1.區域特點。長江中游優勢區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四省及河南信陽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水充沛,適宜油菜生長。農田水利設施條件較好,油菜生產比較穩定,常年播種面積5140萬畝、單產110公斤、總產566萬噸,面積和總產分別占全國的47.8%和45%。湖北、安徽、河南信陽以兩熟制為主,湖南和江西以三熟制為主。不利因素主要是油菜與早稻、棉花等作物存在季節矛盾,缺乏適合三熟制生產的特早熟高產“雙低”品種,季節性秋旱、春澇和菌核病容易發生。
2.主要目標。到2010年,播種面積5720萬畝,比2007年擴大1667萬畝;單產124公斤,提高3.2公斤;總產710萬噸,增加220萬噸;大面積生產“雙低”率達到95%。到2015年,播種面積7150萬畝,比2007年擴大3091萬畝;單產133公斤,提高12.1公斤;總產951萬噸,增加460萬噸;大面積生產“雙低”率達到95%。
3.主攻方向。選育和推廣早熟、多抗、高含油量的“雙低”優質品種,研究和推廣直播、少免耕高效栽培和機械化生產等技術,緩解季節矛盾,逐步淘汰白菜型油菜。
4.優先發展地區。優先發展油菜面積10萬畝以上的166個重點縣。
(三)長江下游優勢區
1.區域特點。長江下游優勢區包括江蘇、浙江兩省,耕作制度以兩熟制為主。亞熱帶氣候,受海洋氣候影響較大,雨水充沛,日照豐富,光、溫、水資源非常適合油菜生長。常年播種面積1370萬畝、單產148.5公斤、總產203萬噸,面積和總產分別占全國的12.7%和16.2%。該區地處長江三角洲,交通便利,油脂加工企業規模大。不利因素主要是地下水位較高,易造成漬害;勞動力成本高,農民種植積極性較低。
2.主要目標。到2010年,播種面積1470萬畝,比2007年擴大627萬畝;單產164.4公斤,提高2.6公斤;總產242萬噸,增加105萬噸;大面積生產“雙低”率達到90%以上。到2015年,播種面積1800萬畝,比2007年擴大955萬畝;單產165.8公斤,提高4公斤;總產298萬噸,增加162萬噸;大面積生產“雙低”率達到90%以上。
3.主攻方向。重點解決機械化程度低、生產成本高的問題,選育高含油量、抗病、中早熟、耐裂角和耐漬優質油菜新品種,突破油菜機械化播種和收獲等關鍵技術,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恢復并進一步擴大生產面積和規模。
4.優先發展地區。優先發展油菜面積10萬畝以上的24個重點縣。
(四)北方油菜優勢區
1.區域特點。北方油菜優勢區主要包括青海、內蒙、甘肅3省(區),油菜生產為一年一熟制春油菜,常年播種面積935萬畝,單產97.3公斤、總產91萬噸,面積和總產分別占全國的8.7%和7.2%。該區日照強,晝夜溫差大,對油菜種子發育有利,菜籽含油量高,機械化生產程度較高,單位面積產值有一定優勢。雖然該區域油菜生產較分散,但部分傳統油菜生產大縣生產優勢較強。不利因素主要是干旱嚴重,對農田水利灌溉條件的要求高,缺乏極短生育期的高產甘藍型油菜品種,小菜蛾和金象甲蟲害危害嚴重。
2.主要目標。到2010年,播種面積達到895萬畝,比2007年增加146萬畝;單產114.5公斤,提高18.6公斤;總產102萬噸,增加30萬噸;大面積生產“雙低”率達到60%。到2015年,播種面積達到1070萬畝,比2007年增加320萬畝;單產131.5公斤,提高35.6公斤;總產140萬噸,增加69萬噸;大面積生產“雙低”率達到75%。
3.主攻方向。在不影響糧食生產的前提下適當擴大油菜生產規模,選育和推廣抗旱、抗凍的優質甘藍型特早熟春油菜新品種,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含油量,推廣機械化生產技術和高效蟲害防治技術,大幅度提高油菜生產效益。
4.優先發展地區。優先發展油菜面積10萬畝以上的重點縣市。
五、建設重點
(一)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根據油菜生產區域分布,結合集中連片的原則,在重點發展縣(市、場)中,選擇具有較好生產基礎和較大發展空間的油菜生產大縣,建設油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每個基地建設1個千畝核心示范區,通過新品種、高效生產技術、機械化裝備集成,輻射帶動示范基地的油菜生產。
(二)良種繁育基地。為了滿足新增4000萬畝油菜生產的需要,結合優勢區域生產示范基地的建設,新建20個油菜良種繁育基地。平均每個良種繁育基地建設規模8000畝左右,生產良種50萬公斤。
(三)油菜產業化示范基地。在全國依托規模化程度高、實力強、品牌好的國內油脂加工企業扶持建立15個油菜產業化示范基地,促進科研、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合作經濟組織與龍頭企業合作,以特色品種為紐帶,形成優良品種統一供種、集中成片種植、訂單收購、龍頭企業精深加工一條龍的產業化開發模式,延伸油菜產業鏈條。每個企業菜籽油年加工能力5-10萬噸,每個基地油菜面積100-200萬畝。
(四)油菜機械化生產示范基地。選擇60個機械化服務基礎較好的油菜生產大縣,建立油菜生產機械化示范基地,加強農機研發、農機制造、專用品種選育和標準化示范基地的緊密合作。重點在目前稻麥收割機的基礎上,研制適合優勢區域油菜生產的兼用(或專用)農機裝備,通過農機裝備的改造,大力推廣適合我國國情的油菜播種、收獲農機。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認真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油料生產發展的意見》,充分認識我國油菜生產發展的潛力和優勢,加強對優勢區域油菜發展的組織和領導,努力發揮油菜生產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規劃實施由農業部負責牽頭,協調有關部門,采取有效措施,支持油菜主產區積極發展生產。地方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結合本地實際,制定油菜發展規劃,加大資金投入,強化政策扶持,推進科技創新,保證規劃順利實施和任務目標實現。
(二)完善投入機制。進一步完善投入機制,利用稅收、信貸、金融等政策,積極引導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加大研究與開發投入,積極吸收社會資金參與,鼓勵多行業、多部門聯合,形成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三)加大投入力度。認真落實油菜良種補貼等強農惠農政策,將油菜納入農資綜合直補范圍,提高農民種植油菜的積極性,鼓勵利用冬閑田發展油菜生產,擴大油菜生產面積。加大油菜育種投入,加快適合機械生產的具有抗裂莢、分枝少、耐漬害、特早熟的專用品種選育。通過高產創建、科技入戶等重大技術推廣項目實施,加快良種良法推廣,提高技術到位率。
(四)創新工作機制。充分發揮政府、科研機構、行業協會、推廣機構和企業在油菜產業發展中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產業發展模式。政府通過制定政策和標準引導油菜產業發展方向,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加強品種管理和市場管理,保護農民利益。研究機構圍繞規劃提出的重點關鍵技術進行創新,研發油菜新品種和新技術,為油菜產業注入新的科技動力。油菜行業協會與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種業企業、加工企業聯合,利用市場規律和市場信息,維護價格穩定,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形成以加工企業為龍頭、行業協會為紐帶的良好生產局面。
(五)強化宣傳引導。充分利用媒體平臺,加強宣傳,擴大社會影響,增強規劃的引導作用。完善食用油產品的轉基因、脂肪酸成分的標識制度。通過市場監督、新聞發布等各種途徑,宣傳和推介國產低芥酸菜油的健康營養特性,引導科學消費,促進優質優價。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 上一篇:2009年全國小麥重大病蟲防控工..
- 下一篇:小麥用肥轉旺 棉花用肥難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