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農林重大病蟲害災變監測預警與治理取得階段成果
農林重大病蟲害災變監測預警與治理取得階段成果
來源: 中國農業信息網 類別:行業動態 更新時間:2008-11-05 閱讀次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農業領域項目在農林重大病蟲害區域性災變監測預警與綜合治理以及入侵物種風險評估與早期預警、口岸除害與區域治理等方面取得明顯進展和突破,為提高農林業綜合生產水平,保障農林可持續減災防災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撐。
農田重大病蟲害區域性災變監測與預警新技術研究研究與應用取得了重大成果,為病蟲害災變規律和防控技術開發奠定了基礎。研究明確了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的遷飛行為,監測到棉鈴蟲、粘蟲、小地老虎、黃蜻、甜菜夜蛾等昆蟲的越海遷飛以及草地螟多次春季遷飛和秋季回遷過程,并在國內首次證實了步甲、旋幽夜蛾的遷飛行為及空中飛行參數。利用高光譜分析儀器,研究了麥蚜、小麥白粉病和小麥銹病危害小麥后的高光譜變化,并探討了低空遙感和衛星遙感在農作物病蟲害監測上的應用。利用病菌孢子捕捉器對小麥白粉病監測技術進行了研究,完善了基于GIS和地統計學的小麥條銹病菌越夏越冬區劃及時空動態分析研究。建立了農作物病蟲害監控信息發布系統以及基于WEBGIS的農業病蟲害預測預報系統,初步實現全國各測報站信息共享。
重大病蟲害生物防治新技術取得了重要突破,實現了天敵昆蟲捕食螨的規模化生產與應用以及天敵微生物白僵菌的生產工藝與應用。研究了胡瓜鈍綏螨、栗真綏螨等捕食性螨類天敵田間保護釋放與利用技術,建成了年生產能力8000億只捕食螨規范化生產基地。2006年-2007年,工廠化生產的胡瓜鈍綏螨品率從75%提高到95%;新疆棉花上重要葉螨優勢種土耳其斯坦葉螨大量飼養和釋放技術,每年僅需釋放一次,平均每畝防治費用僅10-20元,比常規化防降低70~80%,降低農藥使用80%,節約用水60kg/畝。2006年-2007年共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8個師100多個團場和昌吉州、庫爾勒市的棉區建立以螨治螨示范區18萬畝,培訓農工1000人次,節約農藥使用量67.5噸,節約防治成本400萬元,增加產值744萬元,增收節支1144萬元,節約防治用水10.8萬元,節約勞動用工38萬人穧天。
高效減量多靶標化學防治新技術研究取得重要成果,減少了化學農藥用量,降低了生產成本,保護了生態環境。篩選獲得了4種活性較高的植物源和微生物源抗菌化合物,并開展了化學農藥與其他防治因子協調控制技術研究。研究了有機硅表面活性劑在農藥噴霧中的應用,證明有機硅的使用可以降低農藥投放量三分之一,減少施藥液量二分之一;開發了用于防治槐尺蠖的樹干注射施藥技術,研制出高效防飄噴霧機-罩蓋防飄噴霧機一臺;研究了農藥微乳劑電導行為、活化能、粒徑大小及分布與穩定性的關系,在農藥高效減量使用及高風險農藥低風險化使用技術研究方面進展顯著。
主要糧棉作物病蟲害防控技術取得重大進展,形成了區域性的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體系,經濟和生態效益顯著。初步完成主要糧棉作物重大病蟲害暴發成災早期監測預測技術體系以及大病蟲害暴發成災可視化網絡化預警系統。研究了種植業結構調整和種植制度變革后糧棉作物重大病蟲害發生動態以及暴發成災規律,以及主要農田雜草發生規律與群落演替成因。研究了生態調控以及生物、農業、物理和化學防治技術對糧棉作物重大病蟲害的效果及配套應用技術。根據糧棉作物主要種植和生產地區重要病蟲害種類、發生特點、防治現狀等實際,初步提出了適合不同區域的重大病蟲害防控配套技術體系,并在不同地區進行了示范應用,項目實施區域病蟲防治效果達到90%以上,重大生物災害的暴發頻率和致災強度降低50%以上,農作物病蟲害損失降低到15%以下,農藥施用量減少15%以上,取得了較大的經濟和生態效益。
林業原生性生物災害防控工作取得了可喜進展,保護了林業的安全生產,促進了林產業的健康發展。針對生態林、經濟林和森林,開展了重大生物災害綜合治理技術的研究,部分技術進行了野外小規模的應用示范,取得了較好的防治效果。研制出新產品/裝置2項,其中美國白蛾病毒殺蟲劑的新劑型-水分散粒劑,顯著提高了制劑性能,并推廣應用累計超過40萬畝;沙蒿大粒象地面誘捕器結構合理、使用方便、捕蟲率高;研究并完善了美國白蛾病毒殺蟲劑的工廠化生產工藝,具有較好的市場應用前景。
外來入侵物種的風險評估技術取得了階段性進展,為建立外來物種早期預警技術平臺提供了重要保障。補充了50余種雜草信息資料,完善了近400余種外來入侵物種數據庫,構建了20多個初級查詢項目,并與植被、地理、氣象環境等輔助數據庫實現了鏈接和共享,建立了部分重要入侵物種的遠程鑒定系統和復核系統(圖像識別系統),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外來有害生物數據庫和大尺度生物-環境關系分析技術平臺。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以外來入侵物種適生性風險分析評估技術體系模式,初步完成了對20種外來入侵生物進行風險評估,并形成適生性風險評估技術報告和緊急控制預案。
重要潛在入侵物種和局部分布入侵物種的口岸偵測、快速檢測監測和除害處理新技術取得了明顯突破。針對種梨火疫病菌、大豆疫霉等15種潛在入侵和局部分布入侵物種,開展了口岸偵測、快速檢測監測和除害處理新技術的研究。開發的潛在有害生物的快速鑒定技術,已開始應用到口岸截獲有害生物的檢測及復核中,大大提高了檢測結果的可靠性;采用大豆疫霉菌和亞洲梨火疫病菌的快速分子檢測技術,摸清了大豆疫霉病和梨細菌病在我國發生的實際情況,在國內疫情監測和口岸檢疫機構具有很大的推廣潛力。
重要農林外來入侵生物的區域減災與持續治理技術研究及應用示范取得了階段性進展,示范和應用效果明顯。針對重要已入侵物種豚草、水花生、椰心葉甲、松材線蟲病等,開展了其區域減災與持續治理技術及應用示范的研究。在海南省進行了椰心葉甲寄生蜂和綠僵菌防治椰心葉甲的技術推廣示范,防治效果顯著。松材線蟲病區域減災與持續治理技術體系目前已較為成熟,其核心技術包括松松材線蟲病檢測、預警技術和基于化學生態學的監控技術和引誘其媒介昆蟲的引誘劑加誘餌木和立式誘木的引誘技術,并在福建和廣東老疫區進行了初步的持續治理技術集成與示范,收到了很好的防治效果。
農田重大病蟲害區域性災變監測與預警新技術研究研究與應用取得了重大成果,為病蟲害災變規律和防控技術開發奠定了基礎。研究明確了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的遷飛行為,監測到棉鈴蟲、粘蟲、小地老虎、黃蜻、甜菜夜蛾等昆蟲的越海遷飛以及草地螟多次春季遷飛和秋季回遷過程,并在國內首次證實了步甲、旋幽夜蛾的遷飛行為及空中飛行參數。利用高光譜分析儀器,研究了麥蚜、小麥白粉病和小麥銹病危害小麥后的高光譜變化,并探討了低空遙感和衛星遙感在農作物病蟲害監測上的應用。利用病菌孢子捕捉器對小麥白粉病監測技術進行了研究,完善了基于GIS和地統計學的小麥條銹病菌越夏越冬區劃及時空動態分析研究。建立了農作物病蟲害監控信息發布系統以及基于WEBGIS的農業病蟲害預測預報系統,初步實現全國各測報站信息共享。
重大病蟲害生物防治新技術取得了重要突破,實現了天敵昆蟲捕食螨的規模化生產與應用以及天敵微生物白僵菌的生產工藝與應用。研究了胡瓜鈍綏螨、栗真綏螨等捕食性螨類天敵田間保護釋放與利用技術,建成了年生產能力8000億只捕食螨規范化生產基地。2006年-2007年,工廠化生產的胡瓜鈍綏螨品率從75%提高到95%;新疆棉花上重要葉螨優勢種土耳其斯坦葉螨大量飼養和釋放技術,每年僅需釋放一次,平均每畝防治費用僅10-20元,比常規化防降低70~80%,降低農藥使用80%,節約用水60kg/畝。2006年-2007年共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8個師100多個團場和昌吉州、庫爾勒市的棉區建立以螨治螨示范區18萬畝,培訓農工1000人次,節約農藥使用量67.5噸,節約防治成本400萬元,增加產值744萬元,增收節支1144萬元,節約防治用水10.8萬元,節約勞動用工38萬人穧天。
高效減量多靶標化學防治新技術研究取得重要成果,減少了化學農藥用量,降低了生產成本,保護了生態環境。篩選獲得了4種活性較高的植物源和微生物源抗菌化合物,并開展了化學農藥與其他防治因子協調控制技術研究。研究了有機硅表面活性劑在農藥噴霧中的應用,證明有機硅的使用可以降低農藥投放量三分之一,減少施藥液量二分之一;開發了用于防治槐尺蠖的樹干注射施藥技術,研制出高效防飄噴霧機-罩蓋防飄噴霧機一臺;研究了農藥微乳劑電導行為、活化能、粒徑大小及分布與穩定性的關系,在農藥高效減量使用及高風險農藥低風險化使用技術研究方面進展顯著。
主要糧棉作物病蟲害防控技術取得重大進展,形成了區域性的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體系,經濟和生態效益顯著。初步完成主要糧棉作物重大病蟲害暴發成災早期監測預測技術體系以及大病蟲害暴發成災可視化網絡化預警系統。研究了種植業結構調整和種植制度變革后糧棉作物重大病蟲害發生動態以及暴發成災規律,以及主要農田雜草發生規律與群落演替成因。研究了生態調控以及生物、農業、物理和化學防治技術對糧棉作物重大病蟲害的效果及配套應用技術。根據糧棉作物主要種植和生產地區重要病蟲害種類、發生特點、防治現狀等實際,初步提出了適合不同區域的重大病蟲害防控配套技術體系,并在不同地區進行了示范應用,項目實施區域病蟲防治效果達到90%以上,重大生物災害的暴發頻率和致災強度降低50%以上,農作物病蟲害損失降低到15%以下,農藥施用量減少15%以上,取得了較大的經濟和生態效益。
林業原生性生物災害防控工作取得了可喜進展,保護了林業的安全生產,促進了林產業的健康發展。針對生態林、經濟林和森林,開展了重大生物災害綜合治理技術的研究,部分技術進行了野外小規模的應用示范,取得了較好的防治效果。研制出新產品/裝置2項,其中美國白蛾病毒殺蟲劑的新劑型-水分散粒劑,顯著提高了制劑性能,并推廣應用累計超過40萬畝;沙蒿大粒象地面誘捕器結構合理、使用方便、捕蟲率高;研究并完善了美國白蛾病毒殺蟲劑的工廠化生產工藝,具有較好的市場應用前景。
外來入侵物種的風險評估技術取得了階段性進展,為建立外來物種早期預警技術平臺提供了重要保障。補充了50余種雜草信息資料,完善了近400余種外來入侵物種數據庫,構建了20多個初級查詢項目,并與植被、地理、氣象環境等輔助數據庫實現了鏈接和共享,建立了部分重要入侵物種的遠程鑒定系統和復核系統(圖像識別系統),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外來有害生物數據庫和大尺度生物-環境關系分析技術平臺。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以外來入侵物種適生性風險分析評估技術體系模式,初步完成了對20種外來入侵生物進行風險評估,并形成適生性風險評估技術報告和緊急控制預案。
重要潛在入侵物種和局部分布入侵物種的口岸偵測、快速檢測監測和除害處理新技術取得了明顯突破。針對種梨火疫病菌、大豆疫霉等15種潛在入侵和局部分布入侵物種,開展了口岸偵測、快速檢測監測和除害處理新技術的研究。開發的潛在有害生物的快速鑒定技術,已開始應用到口岸截獲有害生物的檢測及復核中,大大提高了檢測結果的可靠性;采用大豆疫霉菌和亞洲梨火疫病菌的快速分子檢測技術,摸清了大豆疫霉病和梨細菌病在我國發生的實際情況,在國內疫情監測和口岸檢疫機構具有很大的推廣潛力。
重要農林外來入侵生物的區域減災與持續治理技術研究及應用示范取得了階段性進展,示范和應用效果明顯。針對重要已入侵物種豚草、水花生、椰心葉甲、松材線蟲病等,開展了其區域減災與持續治理技術及應用示范的研究。在海南省進行了椰心葉甲寄生蜂和綠僵菌防治椰心葉甲的技術推廣示范,防治效果顯著。松材線蟲病區域減災與持續治理技術體系目前已較為成熟,其核心技術包括松松材線蟲病檢測、預警技術和基于化學生態學的監控技術和引誘其媒介昆蟲的引誘劑加誘餌木和立式誘木的引誘技術,并在福建和廣東老疫區進行了初步的持續治理技術集成與示范,收到了很好的防治效果。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 上一篇:新疆農科院開發出干旱區節水灌溉管..
- 下一篇: 國家將建立基本農田建設集中投入..

推薦儀器

最近更新儀器

相關行業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