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甘肅張掖市甘州發現“黑芒稻”種子 已進行搶救性擴繁
甘肅張掖市甘州發現“黑芒稻”種子 已進行搶救性擴繁
歷史上,黑河沿岸的張掖市甘州區烏江鎮因盛產貢米而聞名天下。然而,近年來由于各種因素制約,傳統的“烏江貢米”品牌瀕臨失傳。2015年8月,張掖市農科院專家經多方尋找,在一農戶家找到了傳統的烏江大米種子“黑芒稻”,并隨即進行了搶救性擴繁,預計明年春季將能繁育出可耕種200畝面積的黑、白芒稻種子。
“塞外江南”盛產“貢米”
受黑河水的澆灌,甘州區烏江鎮所盛產的“烏江貢米”由此成為張掖市一大特產,并為地處河西走廊的張掖贏得了“魚米之鄉”、“塞外江南”的美譽。
據地方志記載,張掖所產稻有粳、糯兩種,生長期長,品質特好,尤以烏江堡所產稻米最著名,曾作為貢米進獻朝廷。然而,記者近日從張掖市農科院采訪時得知,1991年,烏江鎮水稻種植面積6006畝,其中插秧水稻3656畝,比1989年增加2656畝,畝產510公斤,全鎮水稻總產量達到240萬公斤。1993年烏江大米榮獲“中華老字號”稱號。到1998年,烏江全鎮優質水稻種植面積達到5萬畝。之后的5年時間,由于制種玉米面積產值逐年上揚,加之許多村社實施排陰治堿項目,降低了地下水位,部分水田改成了旱田,改種成了制種玉米,烏江鎮水稻面積逐年縮減。到2013年,全鎮種植水稻面積不足5000畝,2015年全鎮水稻種植面積不足500畝。
據張掖市農科院生態高質農業研究所所長鄭榮介紹,她曾帶著烏江大米及國內馳名的另外三類大米前往北京一家權威專業食品營養檢測機構進行檢測,發現烏江大米硒含量為4.52微克/100克,而另外三類大米的硒含量均為3微克/100克,烏江大米維生素B1含量為0.13毫克/100克,而其他三類大米都僅為0.02毫克/100克。
記者從甘州區相關部門了解到,雖然烏江鎮氣候和土質非常適宜大米種植,且烏江大米營養豐富,品質極高,但烏江鎮生產水稻面積有限,種植土地資源稀缺,定位還在低端、大眾化消費水平,實施品牌戰略不夠,效益低下,由此阻礙了產業的發展。
農家發現28粒“黑芒稻”種子
張掖市農科院院長劉建勛告訴記者,現在人們普遍認為只要是烏江鎮生產的大米即為“烏江大米”,但實際上與傳統的“烏江貢米”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只有真正找到原始的烏江大米地方品種,才能重塑“貢米”聲望。
然而,尋找烏江大米地方品種的道路卻不是一帆風順。由于產量低的緣故,烏江鎮周邊的稻農早已改種其他產量高的品種稻米,地方品種已經有四五年時間無人耕種了。從2013年開始,劉建勛一直在四處打聽種植原始地方品種的稻農,毫無結果。他后來又跑遍烏江鎮糧管所、鎮政府、稻農家尋找原始種子,仍然是無功而返。
2015年8月的一天,張掖市農科院副院長吳子孝向劉建勛提供了一條有價值的線索:與烏江鎮緊鄰的靖安鄉新溝村五社稻農曹學林始終堅持種稻子,也許還有保留有原始的烏江大米種子。劉建勛急忙趕往曹學林家中,然而58歲的曹學林告訴劉建勛其不種稻子也已經有5年時間了,原始稻種他家可能也沒有了,并稱他家如果沒有原始稻種,烏江大米的原始地方品種或許就絕跡了。
就在劉建勛心灰意冷之時,曹學林突然喊來自己的老伴,老兩口回憶家中似乎還有一口袋5年前的稻米,收獲時曹學林曾經發現過幾株烏江大米原始的“白芒稻”與“黑芒稻”散落其中。幾人迫不及待地搬出口袋,在數以萬計的稻谷中翻找著“白芒稻”與“黑芒稻”的蹤影。劉建勛隨即購買了曹學林的這袋大米,召集農科院工作人員在辦公室忙活起來。最終,一口袋稻米最終只找出28粒“黑芒稻”,2000多粒“白芒稻”。
明年可耕種200畝“烏江貢米”
找到28粒“黑芒稻”種子,劉建勛如獲至寶,搶救瀕臨滅絕的“烏江貢米”有望了。
2015年10月,劉建勛指派一名技術員帶著“白芒稻”與“黑芒稻”種子前往湖南省農科院海南繁育基地進行擴繁。考慮到種子路途丟失等安全因素,劉建勛也做了預案:技術員離開張掖時隨身攜帶的“黑芒稻”種子只有14粒,另外的14粒是用特快專遞方式郵寄至海南的,最終28粒稻種安全抵達海南省。
劉建勛告訴記者,就在農科院全力搶救瀕臨滅絕的“烏江貢米”的同時,甘州區政府組織甘州區農業局、張掖市農科院、烏江鎮政府及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到寧夏、東北考察學習,并表示將全力以赴發展烏江大米這一傳統的特色產業,增加農民收入,將歷史悠久的“烏江貢米”繼承創新,重振品牌。
今年4月初,通過海南繁育基地擴繁成功的“白芒稻”與“黑芒稻”稻種帶回張掖,科研專家立即進行了育苗工作,5月在烏江鎮平原村、永豐村進行了育苗、插秧工作,種植面積僅為0.4畝,但今年秋天收獲的稻種繼續在海南進行擴繁。明年春天,預計能擴繁培育出可耕種200畝面積的“白芒稻”與“黑芒稻”稻種,在烏江鎮耕種。
“生產有機米必須用特定的品種、特定的地理環境、特定的生產方式緊密結合。”劉建勛告訴記者,經過多方走訪烏江鎮老稻農得知,上世紀80年代以前耕種的烏江大米,根本不施用化肥、農藥,甚至連農家有機肥都不施,只是提前在水稻田里漚進田間地頭的黃毛柴或苦豆子等植物發酵為肥料,插秧之前稻農趕著牛在水田里踏地即可種植。因此,此次插秧前,科研人員也是嚴格按照以往傳統的種植方式分步驟進行了漚地、踏地等工作,期望生產出高品質的“烏江貢米”。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