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山西發生特大干旱 農業生產嚴重受損
山西發生特大干旱 農業生產嚴重受損
6月下旬至今,山西省發生五十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受旱范圍波及全省75個縣(市),其中39個縣(市)為重度干旱,尤其是臨汾、運城、晉城、呂梁、晉中、朔州、忻州、大同等地區。受旱糧食作物主要是玉米、雜糧,油料、水果以及蔬菜等農作物受旱也比較嚴重。據對太原、臨汾、運城三市和霍州、襄汾、稷山、萬榮四縣實地調查,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降水量明顯減少
7月份是農作物生長需水的最關鍵季節,全省平均降水量僅為53.5毫米,比去年同期偏少75.7毫米,較常年平均值116.3毫米減少50%,突破了有氣象記錄以來的同期歷史最少值。自7月18日至今,全省基本上無有效降水,11個地市中有8個市的降水不及常年的一半。全省降水最少的祁縣,降水僅為19毫米,比常年少96.5毫米。
(二)氣溫偏高,蒸發量加大,土壤缺墑嚴重
7月份全省月平均氣溫為23.7℃,較常年偏高0.5℃-1.3℃,較去年偏高0.7-2℃。光照時數增加7%-9%。由于光照增加、氣溫升高,蒸發量較常年增加10%左右,致使土壤缺墑嚴重。據臨汾、運城等地土壤墑情監測結果,土壤表層出現5-7cm厚的干土層,10-20cm土層土壤含水量僅為6.6%-11%,20-40cm土層土壤含水量為8%-14%,農田墑情等級評價為嚴重不足,旱情定為嚴重干旱狀態。
(三)水源減少,地下水位下降,水澆地面積萎縮
據各地普遍反映,有水澆條件的農田出現高頻次澆水,由正常年份澆2-3次變為3-4次,單次用水量和總用水量都大大增加。到7月底出現河流和水庫水量迅速減少,全省性地下水位不同程度下降10-40米,50%的機井無水可用。 據襄汾縣反映,由于水位下降,全縣137眼井中僅有67眼有水可用,且出水量減少,每畝灌溉時間延長。同時農村電力供應十分緊張。據稷山等縣反映,農村生產用電比去年同期減少36%,每天僅能保證4-5個小時用電,且間接供應,造成水利設施頻繁開關,有時溝渠的水還沒有到達地頭就中途停電,平均每畝澆地時間延長2-3倍。既浪費水資源,又增加了澆地成本。有水澆條件的農民澆地一般是按戶抽簽排隊,半月二十天澆不了一遍,排在后邊的還沒輪到澆地,先澆過的又出現旱情。在干旱嚴重的地區擴大灌溉面積受到多方面因素限制,大部分處于灌溉面積較正常年份萎縮減少的狀態。
(四)作物嚴重受損,大面積成片萎蔫干枯
7、8月份是秋作物需水量最大的時期,嚴重旱情直接影響作物生長發育;糁菔4萬多畝旱地春玉米穗位以下葉片全部干枯。襄汾、稷山、萬榮沒有水澆條件的旱地春玉米整株干枯,成片死亡,幾無綠色;旱地夏玉米株高僅有30-40cm,谷子、綠豆株高15-20cm,葉片卷縮呈柱狀,已停止生長,80%的地塊缺苗斷壟,有苗的地塊約有20%以上的苗子接近死亡。7月底至今未下雨,旱情逐步發展,日趨嚴重,受災面積每天都在擴大和增加。
(五)因旱導致病蟲害發生嚴重
在旱情不斷加重的同時,玉米紅蜘蛛、草地螟等喜旱病蟲嚴重發生,對農業生產的危害日趨加重。運城、臨汾等南部地區在玉米、豆類、蔬菜、棉花等多種作物上大面積暴發紅蜘蛛,受害最重的是春、夏玉米田。在中、北部玉米主產區,紅蜘蛛也已開始由點向面擴散。當前氣象條件極有利于玉米紅蜘蛛在全省范圍內擴散蔓延,全省2300多萬畝玉米有一半面臨蟲災的威脅。另外,草地螟成蟲為害也較嚴重。成蟲發生面積大,蟲口密度高,為該省多年未見。據日前綜合分析,二代草地螟將在該省北部大發生。主要為害豆類、向日葵、苜蓿、甜菜以及玉米等作物。
(六)部分地區人畜飲水困難
據運城市農業局介紹,全市目前約有8.64萬人、3.7萬頭大牲畜發生飲水困難。
面對旱情,山西省委省政府和省農業廳高度重視,緊急動員,統籌安排,密切關注。各級各部門緊急行動,緊密配合,積極主動開展抗旱救災工作。目前,全省抗旱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完成澆灌面積730多萬畝,玉米紅蜘蛛防治面積達到160多萬畝。運城市已有效解決了4.41萬人和1.98萬頭大牲畜的臨時飲水困難問題。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