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大慶人利用膜下滴灌技術終于解決“掐脖旱”
大慶人利用膜下滴灌技術終于解決“掐脖旱”
七月的盛夏,天氣悶熱得使人透不過氣來。而大慶市的23萬畝膜下滴灌玉米田,節水節出了18~23個黎明湖的水量,秧苗也比普通大田里的苗高出2倍多。
玉米膜下滴灌,徹底改造了傳統農業的耕作模式,為大慶農業引來了又一次革命。
大慶,十年九旱,年年苗期“掐脖旱”。
為從根本上改變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幾年來大慶市大力加強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每年都打抗旱機電井,截至去年,抗旱保收田面積達到了410萬畝。去年的抗旱保收田,采取漫灌、噴灌的方式,對矮棵作物抗旱效果明顯,但漫灌、噴灌對玉米等高棵作物抗旱效果就不理想了。
為了進一步提升大慶農業發展的層次和水平,經過深入調研和反復論證得出結論:當今世界最先進的膜下滴灌便能解決這一問題。為此,全市在繼續建設抗旱保收田的基礎上,利用3~5年時間,完成300萬畝玉米膜下滴灌高標準現代化農田,以現代農業改造傳統農業。這一面積在全國也是屈指可數。
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離不開農民的認可和參與。
“啥,我種了大半輩子地,只知道瓜覆膜能高產,還沒看過在苞米上覆膜呢。”在膜下滴灌提出之初,很多農民不理解,不支持,不參與,還有的說風涼話,春季扣膜開始時,有的農戶打了退堂鼓,有的甚至抱著看笑話的心態對待此項工作。
“一畝地投入250元,自己只掏50元的費用,其余的市、縣政府給補貼,就是鼓勵大家來種植,政府不會讓咱老百姓吃虧的。”就這樣,各級干部挨家挨戶地宣傳和算賬對比,農業技術人員細致講解。一些農民對采取膜下滴灌技術種植玉米的認識逐步提高,腦筋活絡的村民開始躍躍欲試,成為第一批敢于吃螃蟹的人。
春種一開始,玉米籽撒到了地里。兩個月后,結果出來了:肇源縣和平鄉立功村,種植大戶劉宏偉70畝的膜下滴灌玉米田里,扣膜的玉米平均高度為1.19米,最高的達到1.6米,長了13個葉片;而普通的只有50厘米,10片葉子。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