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記“歐洲糧倉”烏克蘭農業發展
記“歐洲糧倉”烏克蘭農業發展
盡管以“美女如云”著稱于世,但烏克蘭在國際政經版圖中真正的響亮稱號則是“歐洲糧倉”。如今在中國推進農業“走出去”戰略的背景下,烏克蘭農業迎來了大手筆投資。
據媒體報道,烏克蘭將向中國提供300萬公頃農田,主要作為糧食與肉類的生產地。該合作總投資額預烏克蘭由此將成為中國最大的海外農場。
昨日,《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證實,兵團已和烏克蘭KSG農業公司簽署協議,進行農業合作。“這是一項長期合作過程,目前雙方這一協議還處在初始階段。”有知情人士對記者表示,根據雙方這一跨國異地租用土地協議,兵團對這些農田將陸續開采,建設配套農業基地,之后才會進行種植、養殖及加工。
KSG農業公司的投資聯系人亞歷山大·佩羅夫(Aleksandr Perov)對本報記者表示,KSG 農業公司的確曾與中國的一些公司簽署備忘錄,其中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也是其中之一,雙方在技術設備方面的合作是當時協議的核心內容。但公司方面也注意到媒體的相關報道,其中的信息有誤,“公司正在準備正確的版本”。
打造最大海外農場?
據媒體報道,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近日與烏克蘭KSG農業公司簽署協議。根據這份為期50年的協議,烏克蘭初期將向中國提供東部地區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的逾10萬公頃(1000平方公里,相當于香港的面積)的優質農田,主要用于種植作物和養豬。
報道稱,農田的產出將以優惠價賣給中國國有糧食企業,整個項目最終將擴大到300萬公頃的土地(3萬平方公里,相當于農業大省江西的18%)。
業內人士分析稱,相比中國以往的海外農業投資,本次交易無疑是大手筆。根據烏克蘭當地媒體的報道,投資總額將高達26億美元,烏克蘭方面將之稱為對烏農業“史無前例的外國投資”。
佩羅夫針對上述報道對記者表示,烏克蘭不允許出售農業用地,對于合作事宜,公司將進一步公布信息,相關媒體報道并不準確。
前述知情人士對記者表示,此項合作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兵團將對農田進行陸續開墾。俄通商務俱樂部主席王海棟則對記者表示:“中國在海外租地發展農業雖然不是第一次,但以往向與中國接壤的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租地的多。因此,此次與遠距離的烏克蘭合作潛力巨大!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網站信息顯示,2013年5月29日,在兵團農業局副局長劉景德等一行領導的陪同下,以卡西亞諾夫·謝爾蓋董事長為首的烏克蘭KSG農業考察團在兵團共青團農場考察。他們先后參觀考察了滴管青儲玉米、科技園總控中心、全國首部自壓式噴滴管泵房,并詳細了解科技種植的發展和今后的目標。
正是此次考察,讓烏克蘭考察團對兵團節水灌溉及科技種植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這些技術或也將應用在烏克蘭大面積農田開墾上。有專家表示,烏克蘭對兵團來說有若干優勢,比如土壤條件好、具有國際貿易經驗等;反過來,兵團的投資將有助于提高烏克蘭的農業技術。
王海棟則表示,烏克蘭地理環境優越、土壤肥沃、空地多,再加上人口5000萬不到,因此可供耕種的面積不少。但是鑒于烏克蘭不與中國接壤,因此運輸成本高可能是未來合作中的一個大問題。他同時也表示,至于中方在向烏克蘭租用的農田上種植作物和養豬,是供當地市場銷售還是部分用于中方進口,尚需時間觀察。
在一再接洽談判后,雙方于今年下半年初步同意進行合作,今年9月初在烏魯木齊召開的中國-亞歐博覽會上,兵團有關方面再度就此項目與烏方簽署草擬協議。
烏克蘭是傳統農業大國,曾為蘇聯時期重要的農業基地,被譽為“歐洲糧倉”,農業是其國家經濟命脈!盀蹩颂m有著肥沃的土地!北鴪F有關部門人士表示,為落實此項合作,兵團方面將派出相關技術人員及少部分農場職工奔赴烏克蘭種植作物和進行畜牧養殖。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9月,新疆天業股份有限公司(600075.SH)與烏克蘭方面簽訂一個3000公頃的滴灌技術項目,以促進烏克蘭當地滴灌發展。目前,新疆天業的滴灌系統已經在中亞和非洲十五個國家推廣。
中烏農業合作并不乏先例。2012年,中國進出口銀行批準向烏克蘭提供最多達30億美元的農業貸款。兩國還設立了一個聯合建設項目基金,2013年可望獲得6億美元出資。
“走出去”互利共贏
2012年中國一共進口谷物1400萬噸,相比2011年的550萬噸激增150%。隨著國內糧價持續高于國際市場,中國糧食的進口壓力將會越來越大。
對于中國的糧食安全,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多次強調,中國人的飯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里,同時要堅守18億畝紅線。對于海外布局,早在2010年時,韓長賦就已表示,中國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的時機和條件已經成熟。
除了此次中國在烏克蘭的項目外,根據媒體去年報道,中國最大的商品糧生產基地黑龍江農墾總局,三年內將在俄羅斯、巴西、菲律賓等國家建設“域外墾區”逾4000萬畝。重慶未來五年將在巴西、阿根廷、加拿大等國建成5個境外大豆、油菜等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
事實上,黑龍江農墾于2004年開始就在俄羅斯遠東地區租地種糧,2007年種植面積達到了63萬畝,同時還投資建立了葉面肥加工廠等;廣東農墾則從2002年起,規劃建設20萬畝的天然橡膠,并在泰國和越南擴建橡膠加工廠,穩步推進馬來西亞的天然橡膠種植基地。目前天然橡膠的生產能力達到了27萬噸。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廖永松對記者表示,在大宗農產品的全球布局上,中國“走出去”的思路是很清晰的。中國與國際上其他國家簽署協議,中亞主要是為了進口小麥,南亞、東南亞是為了水稻,美洲是為了大豆、玉米,非洲的援助性質較為明顯。
在中亞、非洲、俄羅斯遠東等海外地區進行大宗農產品布局,廖永松認為潛力很大。不過對于中國政府來說,這其中有多方面的考慮:一是地緣政治,二是糧食安全,三是戰略性考慮。
他進一步解釋稱:“在海外布局糧食生產,就會增加全球供給總量,平衡全球糧食價格,這樣就不會影響到中國進口。否則,一旦糧食短缺,大國效應明顯的中國在國際市場上購買,就會導致全球糧價波動。”
但是,與中資企業“走出去”遭遇西方“新殖民主義”質疑類似,中國農業“走出去”也遭遇了境外輿論“海外屯田”的攻擊。
聯合國糧農組織駐華代表處助理代表張忠軍表示,在海外開發農業,不是為了去掠奪土地,從而使得當地農民沒有土地耕種,而是增加當地的農業投資,實現互利共贏。
在當前的復雜形勢下,張忠軍建議中國政府應該擴大視野,戰略性布局,絕對不能急功近利,出去種糧食然后將糧食拉回國內。只要整個世界的糧食安全供應有保障,那么中國的糧食安全自然不會受影響。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