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北京農業科技城給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啟示
北京農業科技城給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啟示
“惠及千家萬戶的科技是最酷的科技。”今年3月22日,科技部部長萬鋼在調研指導北京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建設時有感而發,對北京農科城給予褒獎。2010年8月16日,科技部與北京市政府簽署共建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協議,希望北京農科城成為推動改革和創新先行先試的示范區。3年之后,北京農科城已將一家家跨國公司引進來,把一個個研發支撐平臺建起來,讓一條條現代服務產業鏈延伸出去……處處彰顯著勃勃生機。
理念創新,以現代服務業引領現代農業
北京農科城并不是建筑意義上的“城”,而是新理念、新機制和新方法的科學集成。用北京市科委主任閆傲霜的話說,北京農科城突出的是特色和衍生產業鏈,每個園區都會根據各自的特點培育高端產業,并考慮到整個產業鏈的發展,解決產業、村鎮、區域的整體協調發展問題。
“以現代服務業引領現代農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創建之初,北京農科城遵循這一理念,提出了構建“一城多園五中心”布局思路,計劃用5—10年時間,將北京農科城建設成全國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和現代農業產業鏈創業服務中心,面向世界,立足首都,服務全國。這是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發展史上一次大膽的創新和嘗試。
這里的“一城”指的是與信息網絡相連接的北京農科城;“多園”是在北京農科城建設若干特色鮮明、專業性強、輻射面廣、科技與服務結合緊密、具有現代農業高端形態的特色園區為實施載體;“五中心”即農業科技網絡服務中心、農業科技金融服務中心、農業科技創新產業促進中心、良種創制與種業交易中心和農業科技國際合作交流中心。作為國家層面的支撐服務平臺,這些中心聚集和整合科技服務資源,構建起全國農業科技合作交流服務體系。
目前,北京農科城按照已逐漸形成了“中心”服務“多園”、“多園”互動“中心”,農科城與外埠園區網聯推動的發展態勢。
1992年,宏基集團創辦人提出了“微笑理論”,北京農科城將此理論引申為“兩端在內、中間在外”的服務模式,形成了農業產業“高端研發、品牌服務和營銷管理在京,生產加工在外”的戰略格局,即充分發揮北京區位、科技、人才、資本優勢,又利用了京外資源優勢。
集聚要素,圍繞需求創新發展模式
中國農業大學戰略與決策研究中心主任盧鳳君教授認為,以“微笑理論”為發展核心,以高端服務功能、總部經濟研發功能、產業鏈創業和先導示范等進行布局,實現了先進科技和現代商業服務業在農業科技園區的集成創新和成果轉化。正是這種創新驅動,迅速形成了現代農業的“北京農科城模式”。
——“科技+商業”的特色農業產業鏈。2012年,出自北京農科城的一種優質高產玉米新品種,向全國推廣約1.5億畝,有力地支持了全國糧食產量“九連增”,讓中國玉米育種上了一個新臺階。北京市農科院與北京德農等5家企業建立的北京農科城玉米品種開發聯合體,使“京科968”玉米新品種實現了從60萬畝到600萬畝的產業化推廣,也讓京科系列玉米品種推廣面積一躍占到全國玉米種植面積的18%。3年來,圍繞都市農業和新農村建設需求,北京農科城打造出富有優勢的生物種業、生物質能源、草莓、花卉等11條品牌產業鏈。
——“集聚+擴散”的農業科技創新高地。北京農科城的小麥新品種在全國示范應用推廣。“京麥”系列雜交小麥種子還走出國門,在巴基斯坦大面積種植,平均每畝增產20%—30%。2012年北京農科城推動中國種子集團與北京農科院產學研合作,以企業為主體,育繁推一體化,加快了小麥良種的選育推廣。以前國外耐儲藏番茄、甜椒和早春蘿卜等高端品種一直占據國內市場,現在隨著本土蔬菜良種企業的壯大,很多高端菜種已經實現自研自產。依托北京農科城的成果轉化平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一批高端蔬菜品種已打破國外壟斷。
北京農科城聚集國家級種質資源40.18萬份,居世界第2位;聚集了100多家國家和省部級農業領域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研發中心和工程中心;專業種業研發機構80多家,農業科技人員2萬余人,兩院院士占全國50%,每年新育各類作物品種400個左右。目前已有法國利馬格蘭特種谷物研發公司、北京德農種業公司等120家知名中外企業入駐,研究涵蓋玉米、小麥、蔬菜、草莓等作物。
——“信息+金融”的現代農業建設體系。北京農科城已初步建成全國農業科技數據源中心、服務源中心和物聯網服務中心,為20多個省市提供冷鏈物流、農情監測、物聯網技術等服務,與近70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實現網聯,實現了科技資源共享,農業科技不再是信息孤島。在政府引導下,北京農科城成立了投資有限公司,創造了政府資本與民營資本相結合共同投入的新模式。依托投資公司搭建起的投融資服務平臺,使基金群和行業優勢資源入駐北京農科城,建立起以社會資本為主體、基金為主要形式的金融服務體系,用以培育現代農業高端產業。
——“體制+機制”的農業科技協同聯動體系。3年來,按照立足北京、服務全國的定位,北京農科城積極探索跨省市的農業科技合作機制,本著“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原則,與陜西楊凌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和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進行“一城兩區”戰略結盟,建立“一城兩區”農業科技協同創新高層協調機制、聯席會議制度、網聯辦公制度等協同創新實施規則,實現科技資源和政策聯動共享,初步形成了多省市農業科技協同創新的生態圈。
北京農科城按照“政府行政協調、投資管理運作”的方式,首創農科城管委會、投資管委會、投資有限公司“三位一體”的管理機制,凝聚了農業領域10個科技創新聯盟,聚集20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涉農企業和服務機構,院士領銜的研發團隊、“千人計劃”、“海聚工程”等海外高層次人才被吸引到北京農科城創業,形成了首都農業科技大聯合、大協作的協同創新格局。
數字說話,交出滿意答卷
科技創新驅動北京農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北京的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9%,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6個百分點,接近發達國家水平。這與農科城的建設密不可分。
3年來,北京農科城先后實施30多項重大科技項目,爭取科技部科技計劃項目(課題)等200余個,帶動社會資金20多億元參與項目建設。在農科城的積極推動下,北京農業技術合同成交額累計148.9億元,是“十一五”時期的近兩倍。花卉苗木、水產、果樹、禽蛋等實現了增產增收,給農民和消費者帶來實惠,其中京紅、京粉系列蛋種雞銷往全國31個省區,占全國市場的50%;優質種公牛凍精占全國市場的35%以上,為加速我國奶牛遺傳改良作出了貢獻。
北京農科城與81個國家和地區、33個國際組織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創制了世界首個水稻全基因組芯片;主導完成了世界首張西瓜基因組序列圖譜;建成世界最大的玉米標準DNA指紋庫;自主研發的智能農機裝備實現產業化推廣,累計在全國推廣應用面積246萬畝……
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實現全面電子信息管理,2012年交易額600億元,與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產銷合作關系,與北京100個社區便民店網聯配送,實現了“生產基地—批發市場—終端市場”的全程物流監管和安全監測,保障了首都農產品供應安全。
北京農科城的發展之路,或許是對中國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的一種求解。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