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技術文章 > 關于基層農技推廣項目體系建設的問題思考
關于基層農技推廣項目體系建設的問題思考
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目標, 必須依靠農業科技作支撐, 而大量的科技成果和先進實用技術只有盡快在生產上推廣應用, 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實踐證明, 基層農技推廣既是成果轉化的切入點和落腳點, 又是傳播科技文化知識的主要形式。多年來, 我國農技推廣體系在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過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是聯系政府、科技與農民的橋梁和紐帶。在我國整個農技推廣體系中, 縣鄉兩級推廣機構是建設的重點。新的中央 1 號文件再次明確提出“繼續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要求, 這是對我們農業科技工作者極大的鼓舞和支持。
1 農業推廣體項目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1.1 推廣體系仍然不夠健全
市縣兩級農技推廣網絡比較健全, 鄉鎮一級農技推廣網絡卻不夠完善, 有的鄉鎮只有 1~2 人。如岐山縣在鄉鎮機構改革中清退非正式農技人員 71 人, 14 個鄉鎮只有 15 名國家正式農技干部, 技術力量相當薄弱。在現行的“條塊結合, 以塊為主”的管理體制下, 鄉鎮農技干部的主要工作還是由當地政府安排, 對農技推廣工作只是捎帶而已; 有的鄉鎮連固定的辦公室都沒有, 更談不上各種宣傳設備; 村組一級推廣網絡基本上處于癱瘓狀態。青壯年農民多出外打工, 想找個有一定文化知識的技術員都很困難, 因此日常的科技宣傳、培訓在村組很難開展, 完全依靠農民自發的學習農業技術。
1.2 推廣經費短缺
據了解, 基層農技推廣單位普遍經費不足, 有的連工資都無法保證, 大多數單位“有錢養兵, 無錢打仗”, 科技人員下鄉車費及補助無法報銷。各級科技人員出外學習交流、培訓、參觀的機會很少, 科技人員自身素質很難提高。直接影響了科技工作的深入和技術推廣工作的開展。據有關資料介紹, 與其他國家相比, 我國農技推廣投資強度明顯偏低, 發達國家農技推廣經費占國內農業總產值的0.6%~1.0% , 發展中國家也在 0.5% , 而我國不足0.2%。只占發達國家平均數的 1/4。
1.3 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低
經過多年培訓, 寶雞市農民文化素質雖有一定的提高, 但總體文化素質仍然較低, 農業勞動者中,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農村勞動力的 16% , 初中占 54% , 初中以下占 30% , 總體處于較低水平。隨著農民外出打工潮的興起, 村里只剩下老、弱群體, 新的技術、新的成果很難落實到農戶和田間。農民科技素質偏低是現象, 體系不健全, 服
1.4 農技推廣人員培訓機會少、知識結構不合理現有農技推廣人員知識老化、技術單一的現象仍然存在, 據統計, 全市近 5 年縣級科技人員培訓只有 50人次, 鄉鎮以下科技人員培訓更無從談起。目前, 鄉鎮農技站大多仍以指導傳統農業生產為主, 在經濟作物、特種養殖、畜牧、苗木、加工等方面的復合型專業人才相對較缺, 這遠遠不能適應發展現代農業和“一村一品”產業形勢的需要。由于基層單位編制難以解決, 待遇較差, 仍然存在著基層農技人員缺乏和農業大中專畢業生難求的供需矛盾。
1.5 管理機制不活
基層農技推廣項目體系大多是按照行政方式操作和計劃模式運行, 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 農技干部干與不干、干多干少一個樣的現象普遍存在。有些縣隨意向農技推廣機構安排非專業人員,影響了項目推廣隊伍的整體素質; 有的縣甚至幾年未召開過鄉鎮農技站業務會議, 平時不檢查, 年終不考核, 縣鄉兩級基本脫節。
2 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項目體系建設的建議
2.1 科學定位, 理順體制
1) 應賦予鄉鎮農技站推廣工作的公益職能, 業務上受縣農技推廣中心的指導, 實行“以條為主, 條塊結合”的管理體制, 主要承擔鄉村組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示范、推廣, 農情監測,“一村一品”產業的指導, 定期組織農民培訓等公益性的工作。
2) 農資經營人員應面向市場, 自負盈虧, 但應堅守職業道德, 由主管單位實行監督管理。
3) 各村委會應明確一名副主任, 主管農業科技推廣工作, 為減輕農民負擔, 副主任兼職農技員。各村民小組由組長兼任農技員。村組兩級農技員業務工作由鄉鎮農技站管理考核, 并實行年終工作考核獎勵制度。村組農技員必須由 25~45 歲文化基礎好的村民擔任。
2.2 不斷增加財政投入
建議各級政府從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工作入手, 按照中央 1 號文件要求, 確保各級農技推廣組織的經費正常運轉, 不斷提高農技推廣人員的社會地位, 配置必要的科技教育設備和硬件設施, 創造必要的工作生活條件。各推廣單位也要積極爭取國家投資項目, 以支撐科技推廣工作。
2.3 建立多元化推廣模式
1) 借助楊凌農科城的優勢, 配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融入大學推廣模式, 充分利用好現有農業科技專家大院, 引進更多的先進成果、技術, 開展大面積示范。
2) 市縣各級科研、推廣部門要通力協作, 把最新科技成果和成熟技術集成組裝, 在各級農業行政部門的協調組織下, 通過建立示范園、示范基地等形式, 把科學技術送到田間地頭。
3) 發揮農民專業協會和企業的作用, 通過龍頭帶動, 中介組織的服務, 推介新成果、新產品, 建立原料生產基地, 形成產加銷一條龍產業鏈方式, 推進“一村一品”建設。
2.4 加強農民培訓 應依靠提高現有勞動力的科技文化素質, 發展特色農業和優勢產業, 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吸引部分中青年農民依靠土地致富, 樹立“在城里能掙錢, 在農村也能掙錢”的觀念。
2.5 搞好技術服務 根據農村分戶經營的現狀, 建議進一步搞好統一技術服務, 如機械耕作、送農資下鄉、機防隊、收割機服務隊等關鍵技術做到統一行動, 低償優質服務, 分戶收取服務費, 現在農村已出現此類個體戶, 我們應因勢利導, 這樣就避免了有些技術由于農戶無勞力而無法落實的缺陷。這些工作只有依靠村組干部的組織和協調, 依靠農技干部的耐心工作和熱情服務, 才能夠真正提高科技入戶率, 發揮農業科技推廣網絡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 上一篇:土壤水分測試儀系統數據庫設計
- 下一篇:葉綠素含量測定方法優劣和快速測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