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技術文章 > 使用殺蟲燈防治玉米螟的方法
使用殺蟲燈防治玉米螟的方法
來源: 類別:技術文章 更新時間:2012-12-22 閱讀次
殺蟲燈防治趨光性害蟲是集先進性、實用性、安全性、環保性、高效性為一體的防治技術,對發展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有機食品有著積極的作用,對提高本縣農產品等級、增強農產品在國內、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有十分深遠的意義。投射式殺蟲燈成本小,可連續使用3年,每667 m2成本僅0. 45元,在多種防治害蟲措施中,該技術的投入產出比最高,且對環境無任何污染。因此,今后在農田害蟲防治中,要爭取更多地采用此技術,充分發揮其在現代農業生產中的優勢作用,為發展生態效益型農業注入新的活力。
1 龍江縣防螟歷程
龍江縣位于黑龍江省西部,是全省乃至全國的玉米產糧大縣。全縣耕地面積36. 4萬 hm2,玉米平均種植面積在28萬 hm2以上,占農作物總面積的80%,玉米產量占作物總產量的90%以上。玉米螟是龍江縣玉米生產上的頭號害蟲,對玉米的產量影響很大,已成為制約玉米高產、穩產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幾年其危害程度呈上升趨勢,一般發生年產量損失率達7%~9%,中等發生年產量損失率達10%~20%,大發生年產量損失率在20%以上,且影響玉米質量、降低玉米商品等級。1992~1999年間,本縣曾采用赤眼蜂、高壓汞燈、心葉內撒BT顆粒劑防治玉米螟技術,使得蟲口密度大幅度降低,玉米質量、產量大幅度提高。
但由于近10年來全縣沒有再防治玉米螟,加之農戶多年連作玉米,且絕大多數玉米品種抗蟲性差,導致田間積累大量的蟲源。另外,由于玉米螟是隱性危害害蟲,危害損失相對不明顯,導致農戶對其重視不夠,不愿投入資金對其進行防治。所以玉米螟危害逐年加重,目前已達危害高峰期。據調查,處于平原、丘陵的鄉鎮玉米螟危害十分嚴重,處于半山區的鄉鎮危害也很嚴重。龍江鎮、白山鄉、黑崗鄉、華民鄉、廣厚鄉最嚴重的地塊玉米螟百稈活蟲高達443頭,玉米減產20%以上。近5年來,全縣平均玉米螟百稈活蟲都在120頭以上,遠遠超出80頭的防治指標。近3年都是中等偏重發生程度,玉米減產10%~20%。據統計,全縣玉米螟危害產量損失平均達10%以上,按玉米平均年總產22. 5億 kg計算,因玉米螟危害減產高達2. 25億 kg。因此,從2009年開始,本縣防螟工作得到各級政府和業務部門的高度重視,建立全國和省級玉米螟綠色防控示范區,實施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高桿噴霧機噴BT粉劑防治玉米螟和投射式殺蟲燈防治玉米螟綠色防控技術。
2009~2010年本縣采用DT- 15P型投射式殺蟲燈誘殺玉米螟成蟲,該燈運用投射光方式引誘玉米螟,利用玉米螟成蟲對特定波長的光線有較強的趨光性,使用特制長壽命高效燈管發出的特定范圍波長的光源,引誘害蟲成蟲撲燈,燈管外配以透光撞擊屏,使害蟲在飛行中撞擊透光屏落入反光罩中,然后沿反光罩滑落至下邊的收集桶中,這樣可以降低田間蟲害及落卵量,壓縮蟲口基數。經過2年的實踐,能夠較大幅度地減少農藥使用量,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對害蟲天敵的危害,減少對人畜的傷害,有利于維護生態平衡,是一項非常環保的農田害蟲防治技術。且投射式殺蟲燈耗電少、投資小、安裝方便,是一種先進實用的物理防治害蟲工具。2年內本縣分別在4個鄉鎮14個村、46個屯、8 923戶農戶中應用投射式殺蟲燈共防治玉米螟面積0. 77萬 hm2,玉米螟被害株減退率、百稈活蟲減退率、蟲孔減退率3項防治指標平均為80. 26%,挽回糧食損失率7. 39%,投入產出比為1∶34. 15,共實現蟲口奪糧366. 46萬kg,挽回經濟損失450. 8萬元。
2 預測預報
2. 1 冬后百稈活蟲和存活率調查4月下旬在全縣14個鄉鎮全面開展玉米螟冬后百稈活蟲和存活率調查,選擇發生基數較大、玉米種植集中連片的鄉鎮、村屯為防治地點。具體調查方法是:4月20~25日,各鄉鎮調查取點代表面積不低于栽培總面積的50%。每點選擇2~5處玉米秸稈垛,每垛隨機(分別在垛上、中、下)取20~50株。在被害莖稈蛀孔的上方或下方,用小刀劃一縱向裂縫,撬開莖稈取出幼蟲,檢查計數取樣秸桿的活蟲、死蟲數,計算百稈活蟲、存活率。
2. 2 化蛹羽化進度及期間死亡情況調查以鄉鎮為單位,在確定燈防的村屯共設5個調查點。6月5日開始調查至化蛹羽化高峰止,每5 d調查1次。當化蛹率達到10%時,每天調查1次。每次調查每個鄉鎮選擇不同位置秸稈垛5個,分別在垛上、垛中、垛下取10頭活蟲,每垛剖查活蟲30頭。記錄活蟲數、蛹數、蛹殼數、死蟲數,計算化蛹率、羽化率、死亡率等。
2. 3 成蟲消長調查每個鄉鎮在5個化蛹羽化調查點,其中1處安裝1臺佳多式頻振測報燈,并于玉米螟幼蟲化蛹始期開始,每晚開燈誘測成蟲,監測成蟲消長動態,記錄誘蛾總量、雌雄數量等。
3 主要技術措施
3. 1 開關燈時間確定根據化蛹羽化進度調查和測報燈誘測成蟲消長情況,在玉米螟化蛹高峰期且燈誘成蟲為始盛期時,開始開燈誘殺成蟲。2009年本縣開燈時間為6月25日~7月30日,2010年為6月18日~7月20日。
3. 2 操作
(1)玉米秸稈垛集中堆放的村屯,在秸稈垛周圍,每距200~240 m安裝1盞燈。
(2)此燈用水對玉米螟成蟲進行捕殺,使用時需在水桶中加入洗衣粉。洗衣粉用量為正常洗衣加入量的50%多一些,總水量加至接近水桶溢水孔下方即可。
(3)根據化蛹羽化進度調查和測報燈誘測成蟲消長情況,在玉米螟化蛹高峰期且燈誘成蟲為始盛期時,開始開燈誘殺成蟲。該燈為自動控制,如果人工控制每天開燈時間為晚9時至第2天凌晨。
(4)該燈充電系統由市電插頭、充電器和專用插頭組成。
每天工作結束后,將蓄電池從燈架上取下,然后用充電器對蓄電池進行充電。
(5)防蟲期間,共成立了46個燈管隊,做到集中連片、統一布燈、統一行動、嚴格管理、保證防效。
3. 3 注意事項
(1)此燈屬于易碎品,在安裝、使用、貯存、運輸中應小心,輕拿、輕放,避免磕碰。
(2)在雷電多發地區使用該燈時,應加裝避雷裝置,以保證其不被雷擊。
(3)使用與存放時,應置于兒童拿不到的地方,以免發生意外。
(4)不能用其他電池代替本燈電池。
(5)誘蟲燈管屬于特殊燈管,不可作為室內照明燈管使用。否則,長期受誘蟲燈發出的紫外線照射,可能會使皮膚等損傷。
(6)蓄電池在使用期間內,應每天對蓄電池充電。蓄電池沒在使用前應進行1次飽和充電,以后每3個月進行1次補充充電。
4 應用中的體會
DT- 15P型投射式殺蟲燈以免維護蓄電池為電源,改變以往殺蟲燈拉設電線方式,耗電少,簡便高效。光源電路由電子鎮流器、誘蟲專業燈管組成。當電源接通后,鎮流器開始啟動燈管工作,發出特殊光波,引誘害蟲撲燈。
投射式殺蟲燈采用投射光,具有投射光區、反射光區、光照光區,增加了光照角度及高度,將誘蟲空間拓展到最廣。
投射式殺蟲燈由光敏探頭、雨水傳感器及控制電路組成,當電源開關接通后,光、雨控電路控制光源工作。即:
白天停止,夜晚工作;遇雨停止,天晴工作。簡單地說,就是具有光控和雨控功能。
將耗電量降到最低,即DT- 15型投射式殺蟲燈的功率是15 W,而DM- 15型電子滅蛾燈的功率是38 W。對害蟲天敵的殺傷小,對人畜十分安全。
投射式殺蟲燈體積小,且不用拉設電線,可以靈活設置。目前,為了防火安全,村屯內不讓堆積玉米秸稈,一律堆積到村屯外統一管理。所以,投射式殺蟲燈的方便靈活性使其利用率十分高。
由于蓄電池可以隨時安裝和取下,所以夜間在屯外路邊的秸稈垛誘蟲時,偶爾會出現蓄電池丟失現象。
1 龍江縣防螟歷程
龍江縣位于黑龍江省西部,是全省乃至全國的玉米產糧大縣。全縣耕地面積36. 4萬 hm2,玉米平均種植面積在28萬 hm2以上,占農作物總面積的80%,玉米產量占作物總產量的90%以上。玉米螟是龍江縣玉米生產上的頭號害蟲,對玉米的產量影響很大,已成為制約玉米高產、穩產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幾年其危害程度呈上升趨勢,一般發生年產量損失率達7%~9%,中等發生年產量損失率達10%~20%,大發生年產量損失率在20%以上,且影響玉米質量、降低玉米商品等級。1992~1999年間,本縣曾采用赤眼蜂、高壓汞燈、心葉內撒BT顆粒劑防治玉米螟技術,使得蟲口密度大幅度降低,玉米質量、產量大幅度提高。
但由于近10年來全縣沒有再防治玉米螟,加之農戶多年連作玉米,且絕大多數玉米品種抗蟲性差,導致田間積累大量的蟲源。另外,由于玉米螟是隱性危害害蟲,危害損失相對不明顯,導致農戶對其重視不夠,不愿投入資金對其進行防治。所以玉米螟危害逐年加重,目前已達危害高峰期。據調查,處于平原、丘陵的鄉鎮玉米螟危害十分嚴重,處于半山區的鄉鎮危害也很嚴重。龍江鎮、白山鄉、黑崗鄉、華民鄉、廣厚鄉最嚴重的地塊玉米螟百稈活蟲高達443頭,玉米減產20%以上。近5年來,全縣平均玉米螟百稈活蟲都在120頭以上,遠遠超出80頭的防治指標。近3年都是中等偏重發生程度,玉米減產10%~20%。據統計,全縣玉米螟危害產量損失平均達10%以上,按玉米平均年總產22. 5億 kg計算,因玉米螟危害減產高達2. 25億 kg。因此,從2009年開始,本縣防螟工作得到各級政府和業務部門的高度重視,建立全國和省級玉米螟綠色防控示范區,實施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高桿噴霧機噴BT粉劑防治玉米螟和投射式殺蟲燈防治玉米螟綠色防控技術。
2009~2010年本縣采用DT- 15P型投射式殺蟲燈誘殺玉米螟成蟲,該燈運用投射光方式引誘玉米螟,利用玉米螟成蟲對特定波長的光線有較強的趨光性,使用特制長壽命高效燈管發出的特定范圍波長的光源,引誘害蟲成蟲撲燈,燈管外配以透光撞擊屏,使害蟲在飛行中撞擊透光屏落入反光罩中,然后沿反光罩滑落至下邊的收集桶中,這樣可以降低田間蟲害及落卵量,壓縮蟲口基數。經過2年的實踐,能夠較大幅度地減少農藥使用量,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對害蟲天敵的危害,減少對人畜的傷害,有利于維護生態平衡,是一項非常環保的農田害蟲防治技術。且投射式殺蟲燈耗電少、投資小、安裝方便,是一種先進實用的物理防治害蟲工具。2年內本縣分別在4個鄉鎮14個村、46個屯、8 923戶農戶中應用投射式殺蟲燈共防治玉米螟面積0. 77萬 hm2,玉米螟被害株減退率、百稈活蟲減退率、蟲孔減退率3項防治指標平均為80. 26%,挽回糧食損失率7. 39%,投入產出比為1∶34. 15,共實現蟲口奪糧366. 46萬kg,挽回經濟損失450. 8萬元。
2 預測預報
2. 1 冬后百稈活蟲和存活率調查4月下旬在全縣14個鄉鎮全面開展玉米螟冬后百稈活蟲和存活率調查,選擇發生基數較大、玉米種植集中連片的鄉鎮、村屯為防治地點。具體調查方法是:4月20~25日,各鄉鎮調查取點代表面積不低于栽培總面積的50%。每點選擇2~5處玉米秸稈垛,每垛隨機(分別在垛上、中、下)取20~50株。在被害莖稈蛀孔的上方或下方,用小刀劃一縱向裂縫,撬開莖稈取出幼蟲,檢查計數取樣秸桿的活蟲、死蟲數,計算百稈活蟲、存活率。
2. 2 化蛹羽化進度及期間死亡情況調查以鄉鎮為單位,在確定燈防的村屯共設5個調查點。6月5日開始調查至化蛹羽化高峰止,每5 d調查1次。當化蛹率達到10%時,每天調查1次。每次調查每個鄉鎮選擇不同位置秸稈垛5個,分別在垛上、垛中、垛下取10頭活蟲,每垛剖查活蟲30頭。記錄活蟲數、蛹數、蛹殼數、死蟲數,計算化蛹率、羽化率、死亡率等。
2. 3 成蟲消長調查每個鄉鎮在5個化蛹羽化調查點,其中1處安裝1臺佳多式頻振測報燈,并于玉米螟幼蟲化蛹始期開始,每晚開燈誘測成蟲,監測成蟲消長動態,記錄誘蛾總量、雌雄數量等。
3 主要技術措施
3. 1 開關燈時間確定根據化蛹羽化進度調查和測報燈誘測成蟲消長情況,在玉米螟化蛹高峰期且燈誘成蟲為始盛期時,開始開燈誘殺成蟲。2009年本縣開燈時間為6月25日~7月30日,2010年為6月18日~7月20日。
3. 2 操作
(1)玉米秸稈垛集中堆放的村屯,在秸稈垛周圍,每距200~240 m安裝1盞燈。
(2)此燈用水對玉米螟成蟲進行捕殺,使用時需在水桶中加入洗衣粉。洗衣粉用量為正常洗衣加入量的50%多一些,總水量加至接近水桶溢水孔下方即可。
(3)根據化蛹羽化進度調查和測報燈誘測成蟲消長情況,在玉米螟化蛹高峰期且燈誘成蟲為始盛期時,開始開燈誘殺成蟲。該燈為自動控制,如果人工控制每天開燈時間為晚9時至第2天凌晨。
(4)該燈充電系統由市電插頭、充電器和專用插頭組成。
每天工作結束后,將蓄電池從燈架上取下,然后用充電器對蓄電池進行充電。
(5)防蟲期間,共成立了46個燈管隊,做到集中連片、統一布燈、統一行動、嚴格管理、保證防效。
3. 3 注意事項
(1)此燈屬于易碎品,在安裝、使用、貯存、運輸中應小心,輕拿、輕放,避免磕碰。
(2)在雷電多發地區使用該燈時,應加裝避雷裝置,以保證其不被雷擊。
(3)使用與存放時,應置于兒童拿不到的地方,以免發生意外。
(4)不能用其他電池代替本燈電池。
(5)誘蟲燈管屬于特殊燈管,不可作為室內照明燈管使用。否則,長期受誘蟲燈發出的紫外線照射,可能會使皮膚等損傷。
(6)蓄電池在使用期間內,應每天對蓄電池充電。蓄電池沒在使用前應進行1次飽和充電,以后每3個月進行1次補充充電。
4 應用中的體會
DT- 15P型投射式殺蟲燈以免維護蓄電池為電源,改變以往殺蟲燈拉設電線方式,耗電少,簡便高效。光源電路由電子鎮流器、誘蟲專業燈管組成。當電源接通后,鎮流器開始啟動燈管工作,發出特殊光波,引誘害蟲撲燈。
投射式殺蟲燈采用投射光,具有投射光區、反射光區、光照光區,增加了光照角度及高度,將誘蟲空間拓展到最廣。
投射式殺蟲燈由光敏探頭、雨水傳感器及控制電路組成,當電源開關接通后,光、雨控電路控制光源工作。即:
白天停止,夜晚工作;遇雨停止,天晴工作。簡單地說,就是具有光控和雨控功能。
將耗電量降到最低,即DT- 15型投射式殺蟲燈的功率是15 W,而DM- 15型電子滅蛾燈的功率是38 W。對害蟲天敵的殺傷小,對人畜十分安全。
投射式殺蟲燈體積小,且不用拉設電線,可以靈活設置。目前,為了防火安全,村屯內不讓堆積玉米秸稈,一律堆積到村屯外統一管理。所以,投射式殺蟲燈的方便靈活性使其利用率十分高。
由于蓄電池可以隨時安裝和取下,所以夜間在屯外路邊的秸稈垛誘蟲時,偶爾會出現蓄電池丟失現象。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 上一篇:中藥材農藥殘留檢測的主要方法
- 下一篇:團粒結構在調節土壤肥力過程中的作..


推薦儀器

最近更新儀器

相關技術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