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技術文章 > 農業氣象站的建設背景和必要性分析
農業氣象站的建設背景和必要性分析
農業氣象站的建設背景
農業氣象災害一般是指農業生產過程中導致作物顯著減產的不利天氣或氣候異常的總稱。農業氣象災害的發生及其危害決定于氣候異常與農業對象,其影響往往是大范圍的,農業氣象災害是農業生產的重大威脅,造成糧食產量的大幅度波動。使用小型氣象站進行災情損失評估和災害等級劃分,是災害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近年來,隨著各種新理論和技術手段的不斷發展和學科間的相互交叉,一些學者和科技工作者運用新方法,從不同角度探討災害損失評估方法和災害等級劃分等問題,開始由傳統的定性分析和描述發展為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結合,并使整個評價過程可以定量化地計算和分析,如利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對福建、河北的農業氣象災害進行評估及影響因素研究,但關于遼寧省農業氣象災害研究及評估的報道較少。
遼寧省處于歐亞大陸東岸,屬于溫帶季風型大陸氣候。東西兩側山地丘陵起伏,中部平原坦蕩。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春秋季短,雨熱同季,寒冷期長,日照豐富,東濕西干,平原風大。由于其特殊地理和氣候條件,使遼寧省成為我國氣象災害多發的地區之一,且具有種類多、范圍廣、連鎖反應顯著、群發性突出、頻率高、災情嚴重的特點。春季遼西有十春九旱之稱,夏季暴雨常引起洪澇和山洪泥石流,春秋季大風、冰雹和霜凍以及夏季的低溫冷害,冬季寒潮、大風雪等災害性天氣,常給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重大的損失。遼寧省是典型的農業資源約束型地區,種植業基本上是一年一熟,但其資源條件、資源質量比較好。為此,筆者以農業生產為對象,選取干旱、洪澇、大風冰雹、低溫凍害4種對遼寧省農業影響較大的氣象災害,嘗試研究遼寧省農業氣象災害的發生規律及評估方法,并進一步分析了農業氣象災害對糧食產量影響,為農業綜合防御氣象災害提供依據。
建設農業氣象站的必要性
(1)災害性天氣直接影響著農業生產,農業受災程度與相應年份的產量呈負相關。自1971年以來遼寧省糧食產量總體趨勢不斷上升,增加速率為210.2@104t/10a。然而伴隨著農業氣象災害的發生,糧食產量與受災程度呈周期性波動。1989、1997、2000年農業氣象災害較為嚴重,綜合災情為重災級別,糧食產量相應嚴重減產。
(2)根據智能化農業環境檢測儀的監測數據顯示:4類農業氣象災害中以干旱災害發生頻率最高,災情權重最大,為63.0%,是影響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在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遼寧省低溫凍害發生頻率最低,災害所占比重最小,為3.9%。
(3)低溫凍害以小災為主,其他災害以輕災為主。旱災造成災情為大災和重災的年份有8年,多于其他災害。綜合評估農業氣象災害是以小災為主,占總年數的39%,輕災占26%,大災和重災最少,均占8%。農業氣象災害災情指數每10年增加0.61,即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的危害隨時間在不斷增大;1971~1993年為災情較輕時期, 1994~2003年為災情較重時期。
(4)干旱災害呈現一定的規律性波動變化。成災面積以1. 08@104hm2/10a的速率增加,災害所占比重也以5.7% /10a的速率增加,特別是1988年以來,災害所占比重基本都在50%以上。同時干旱的成災率變異值每10年增加0.31,即干旱的致災程度在加大。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