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吳志攀:如何讓拔尖創新人才“冒出來”
吳志攀:如何讓拔尖創新人才“冒出來”
來源: 分析測試百科網 類別:行業動態 更新時間:2010-05-14 閱讀次
今年“五四”青年節,溫家寶總理又一次到北京大學看望青年學生。在圖書館與學生座談時,總理再次提到了“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大學總出不了杰出人才?總理說,錢老的話對他是“很大的刺痛,也是很大的鞭策”。
我在現場聆聽了總理的談話,真切感受到了黨和政府對大學改革的高度重視。我想,要解答“錢學森之問”,必須遵循高等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來改革我們的辦學體制,通過體制創新,讓拔尖創新人才“冒出來”。
對教育規律的探索、把握和實踐,是一個復雜而艱難的過程。就辦大學而言,我們首先要從“古今中外之通例”中汲取營養。大學要堅守學術的寂寞與尊嚴,要舍得把資源投入到學生身上、投入到基礎性、原創性的研究上,哪怕短時間內看不到回報,也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能跟風跑。從體制上講,我們必須擯棄那種單純追求數量的不科學的發展觀,用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標準來衡量大學的辦學效益。
具體到教學改革方面,我認為首先應當著力開展通識教育。現在不少大學都開了很多選修課,可如果學生什么都學一點但只懂皮毛,那不是通才。通才之所以“通”,是因為他有科學的思維方法,受到過嚴格的學術訓練,有終身學習、不斷創新的能力。培養通才的辦法之一是引導學生閱讀經典、讀古今中外的“大書”,文理醫工,各科的學生都要讀這些經典。我們應該從體制上作出保證:學問最精深的教授都應該開經典導讀課,帶著學生一起讀書;對學生成績的判定,不僅要看考卷,更要看他們寫的讀書報告,如果讀書讀得深,也應該給高分。在大學階段,學生只有真正讀通了幾十本經典,打好了基礎,才可能成為通才。北京大學推行的“元培計劃”,就在做這樣的嘗試。
大學生應該學哲學,尤其多讀一些馬克思主義的經典原著,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來指導自己。真正深刻的理論有著無窮的魅力,是能夠吸引學生的。而且哲學是智慧的源泉,只有引導學生把思考提升到哲學的高度,才能具備批判的精神,對那些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問題”進行反思,從而有所創見。
許多大學在研究生甚至博士生階段才會開方法論的課,有時因為老師本身經驗不夠,“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我主張,一流大學從本科生階段就應該有這個訓練,請不同學派、不同風格的大學者來講,甚至手把手地教學生做科研。這個底子打好了,將來不管從事什么工作,這個學生都是有“章法”的。
同時,應當引導學生加強人格修養。我們培養的學生,沒有高度的愛國熱情不行,沒有科學民主的精神不行,沒有正確的世界觀方法論也不行。
除了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現有的思想政治課之外,還應在大學教育的全過程中加強修身教育,特別注意從校園里發掘典型、繼承傳統。比如,北大的孟二冬教授,用生命做學問、用心血寫文章,他的事跡拍成了電影,北大的學生看了沒有不掉眼淚的。因為從孟老師身上,學生們看到了真正偉大的人格。這種偉大蘊于平凡之中,不是脫離生活的說教,而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而且“學得到”的。
此外,還應該更加注重學生的社會實踐。北大也一直鼓勵學生到西部去、到農村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真正的拔尖創新人才是腳踏實地的,不僅要有寬廣的國際化視野和對學術前沿方向的準確判斷,更要扎根于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厚土壤之中。
我在現場聆聽了總理的談話,真切感受到了黨和政府對大學改革的高度重視。我想,要解答“錢學森之問”,必須遵循高等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來改革我們的辦學體制,通過體制創新,讓拔尖創新人才“冒出來”。
對教育規律的探索、把握和實踐,是一個復雜而艱難的過程。就辦大學而言,我們首先要從“古今中外之通例”中汲取營養。大學要堅守學術的寂寞與尊嚴,要舍得把資源投入到學生身上、投入到基礎性、原創性的研究上,哪怕短時間內看不到回報,也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能跟風跑。從體制上講,我們必須擯棄那種單純追求數量的不科學的發展觀,用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標準來衡量大學的辦學效益。
具體到教學改革方面,我認為首先應當著力開展通識教育。現在不少大學都開了很多選修課,可如果學生什么都學一點但只懂皮毛,那不是通才。通才之所以“通”,是因為他有科學的思維方法,受到過嚴格的學術訓練,有終身學習、不斷創新的能力。培養通才的辦法之一是引導學生閱讀經典、讀古今中外的“大書”,文理醫工,各科的學生都要讀這些經典。我們應該從體制上作出保證:學問最精深的教授都應該開經典導讀課,帶著學生一起讀書;對學生成績的判定,不僅要看考卷,更要看他們寫的讀書報告,如果讀書讀得深,也應該給高分。在大學階段,學生只有真正讀通了幾十本經典,打好了基礎,才可能成為通才。北京大學推行的“元培計劃”,就在做這樣的嘗試。
大學生應該學哲學,尤其多讀一些馬克思主義的經典原著,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來指導自己。真正深刻的理論有著無窮的魅力,是能夠吸引學生的。而且哲學是智慧的源泉,只有引導學生把思考提升到哲學的高度,才能具備批判的精神,對那些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問題”進行反思,從而有所創見。
許多大學在研究生甚至博士生階段才會開方法論的課,有時因為老師本身經驗不夠,“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我主張,一流大學從本科生階段就應該有這個訓練,請不同學派、不同風格的大學者來講,甚至手把手地教學生做科研。這個底子打好了,將來不管從事什么工作,這個學生都是有“章法”的。
同時,應當引導學生加強人格修養。我們培養的學生,沒有高度的愛國熱情不行,沒有科學民主的精神不行,沒有正確的世界觀方法論也不行。
除了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現有的思想政治課之外,還應在大學教育的全過程中加強修身教育,特別注意從校園里發掘典型、繼承傳統。比如,北大的孟二冬教授,用生命做學問、用心血寫文章,他的事跡拍成了電影,北大的學生看了沒有不掉眼淚的。因為從孟老師身上,學生們看到了真正偉大的人格。這種偉大蘊于平凡之中,不是脫離生活的說教,而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而且“學得到”的。
此外,還應該更加注重學生的社會實踐。北大也一直鼓勵學生到西部去、到農村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真正的拔尖創新人才是腳踏實地的,不僅要有寬廣的國際化視野和對學術前沿方向的準確判斷,更要扎根于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厚土壤之中。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 上一篇:氮肥之痛之科學儀器篇
- 下一篇:賽默飛世爾視頻文章展示蛋白質定量..

推薦儀器

最近更新儀器

相關行業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