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李登海:玉米是魂,玉米是命
李登海:玉米是魂,玉米是命
7月11日,萊州三山島,登海種業。
會議延時,記者在外等候。見高管對給科研人員漲工資提議沉默,李登海來了“牛脾氣”:“金融危機影響不了人吃苞米,中國農業和登海種業都需要人才,公司上半年盈利,這工資該漲。”
牛離不開地。與共和國同齡的李登海,屬牛,也將一生拴在了玉米地里。“老黃牛”般拱了37年玉米地,不僅“拱”出兩個世界夏玉米高產紀錄、給國家增效1000億,還拱出一個“明白”:農業之興,在于科技、在于創新、在于人才。
以一己之力,解決中國糧食安全的核心技術,為他“牛樣人生”贏得了與袁隆平并稱“南袁北李”的美譽;在共和國60華誕之際,“老黃牛”憧憬滿懷,他要用超級玉米“下半生再為國家貢獻一千億!”
“倔牛”李登海:玉米是魂,玉米是命
“說好聽是毅力,說難聽是‘倔’。登海是頭倔牛,認定了誰也拽不回。”從妻子張永慧的嗔怪中,更能理解李登海和他“玉米王國”的傳奇。
上世紀70年代,萊州玉米畝產不過二三百斤,一篇美國先鋒公司玉米畝產達1250公斤的報道,刺痛了時任村農科隊隊長的李登海,“倔”的本性讓他為人生立下第一個目標:讓腳下的土地長出更多糧食。
色諾芬說得好:牛心目中的上帝,也只是一頭牛。一個農民要解決中國人吃飯的國家課題,屬牛的李登海不認為這是天方夜譚。北方玉米一年一季,海南的秋冬卻是玉米生長的季節。為加快育種速度,1978年冬,2歲兒子稚嫩的“爸爸”聲拽不住李登海沖去海南的心。那時海南滿目荒嶺,李登海跋涉8天8夜“安家”僅11戶的荔枝溝村。白天,開墾荒地,烈日當頭;深夜,野獸嚎叫,茅屋不避風雨。
人生倏忽,心無旁騖,才會有所成就。吃的苦、受的難、遭的罪,動搖不了“倔牛”。星移斗轉兩度秋,從2000多組合及上萬數據中,李登海收獲的雜交種子首次突破755公斤/畝的我國夏玉米高產紀錄,這便是開創中國緊湊型玉米這一高產研究方向、名揚華夏的“掖單二號”。
猶如追趕太陽的候鳥,從1978年至今,李登海已在海南過了30個春節。30年間,他只做了一件事:增加中國的玉米產量;30年間,他一直過著“三無”日子:沒有禮拜天、節假日、八小時工作制。通過海南“加代”,李登海一年可多收兩季玉米,“倔牛”般的堅持也讓他多收獲了三倍育種數據。
執著的“倔強”,讓中國擁有了與世界對話的糧食技術,中國玉米產量的每一次提升,都寫在李登海的腳印里。“掖單二號”誕生10年后,他的緊湊大穗型玉米“掖單13號”畝產達到了1000公斤;又過16年,“登海超試一號”更創出每畝1402.8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產最新紀錄……“玉米王國珠穆朗瑪峰”上的李登海,倔強地7次刷新我國夏玉米高產紀錄。
“我那萬丈的雄心,從來沒有消失過……”李登海說他最喜歡《三百六十五里路》。從渤海之濱到天山腳下,從天涯海角到白山黑水,如今李登海在國內建起30多個育種基地,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玉米育種、科研“NO.1”。
“牛氣”李登海:一粒種子,改變世界
“說李登海‘牛氣’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指牛‘吃的是草,擠的是奶’的奉獻精神,二是說他視農民增收、國家增產為己任、滲透骨子里的大氣。”萊州市宣傳部長戰秀云說,玉米育種為國家貢獻一千億,從農民到農業科技上市公司董事長,“李登海‘牛氣’得前無古人”。
讓玉米增產趕超美國,李登海理想的實現“牛氣得很”。沒有路,自己闖。幾無外界的支持下,1984年,李登海放著進城、轉干、吃皇糧的縣科委副主任不干,自籌資金、自負盈虧,竟有了中國第一個民營農業科技企業的雛形———三間老屋,幾條麻袋,幾個籮筐。用他培育的“掖單”系列玉米良種影響中國糧食生產最高決策層,以緊湊型取代平展型玉米,使20世紀末緊湊型玉米在中國種植比例迅速增長到80%以上。緊湊型玉米在八五期間推廣一億畝,增產二百億斤。農民李登海成了中國緊湊型玉米之父!
路都是人趟出來的,最難的是第一個趟路人邁出的第一步。上世紀90年代初,國企率先改革,通過股份制明晰產權嘗到了甜頭,這讓初具規模的李登海羨慕不已。搞股份制,李登海必然占大股,可他是黨員,應該無私奉獻,社會有議論!李登海不以為然:股份制能吸引資金和人才,有利于把種子產業做大做強,這是為國家做更大貢獻!“牛氣”的李登海隨后成立了全國首家集科研、生產、推廣、經營于一體的種子產業化農業科技企業。90年代后期,種子市場放開,各級育種科研單位和國外種子公司紛紛進入中國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李登海沒讀過MBA,手下主要干將平均學歷不到高中。這樣一支以農民為主體的隊伍,卻在與學歷高、經費足、裝備精良的大批國有科研院所和種子公司的激烈競爭中占了上風。
玉米種植面積占我國總耕地面積1/5,占糧食總產量的24%,玉米種子可謂“國家糧食安全的命脈”。1996年,美國先鋒公司把進軍中國市場的合作目標,鎖定為登海種業。30年的目標、現在的對手,不遠萬里來找自己,該高興的李登海卻“牛氣”地拒絕了。原因是先鋒公司提出控股60%,李登海說:“種子關系國家安全,中方必須控股!”6年談判,最終先鋒種業俯首稱臣。2002年,登海先鋒種業有限公司成立,中方控股51%。
從兩萬元資產、幾個人的“科技個體戶”,到今天上市的全國種業現代化大企業,李登海30年演繹的新農民神話“牛氣”沖天。
“孺子牛”李登海:科技興農,無怨無悔
“共產黨員甘為孺子牛,我愿永做共和國的一粒種子,活一天就要奉獻一天!”日前,李登海被授予“煙臺青年楷模”,會上回顧創業歷程他“掏心窩”:“搞科研創新、抓農業關鍵核心技術,不會錯!為社會做貢獻,不會錯!”
“我國玉米平均畝產不到400公斤,國外最高畝產已達1500公斤。”在李登海看來,中國人多地少的現實必須要靠培育高產良種來提高單產———畝產1000~2000公斤的超級玉米新品種,這是中國人自己養活自己的重要途徑。
為實現我國由“糧食大國”向“糧食強國”跨越,保證國家糧食安全,2005年,我國提出在全國范圍實施超級玉米育種計劃。作為國內玉米良種研發領域的領頭軍,登海種業義不容辭地承擔起這一使命。“前半輩子為社會貢獻1000億,后半輩子再為社會貢獻1000億!”因為“超級玉米”,李登海底氣十足。
在三山島玉米研究所,記者有幸先睹超級玉米風采,大穗增產、棒矮抗倒伏。“知子莫如父”,在親手培育的幾十畝實驗田里,李登海如數家珍地介紹超級玉米的“五大突破”:一是超高產,畝產1000公斤以上;二是優質,達到國標二級以上;三是廣適,適宜不同玉米生態區種植;四是多抗,抗多種病蟲害和不利生態因子;五是易制種,種子產量達500公斤/畝以上……承載李登海夢想的“超級玉米”研發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2005年10月,“登海超試1號”畝產1402.86公斤,創世界夏玉米高產紀錄。“超級玉米”系列平均畝產也達一千二三百公斤。
2009年是李登海的“本命年”,他對這一年充滿期待。今年將有1-2個超級玉米新品種通過國家審定,“玉米高產將進入一個新時代。”
超級玉米的背后,是李登海對農民的關注:“按照現在的種植成本,種糧農民收入很低。超級玉米推廣后,每畝可多收100多公斤。農民只有增收才舍得在土地上多投入,這樣國家糧食安全才有保證。”
撫摸著超級玉米,李登海說,他已有第3代小孫子,而他的玉米都91代了!“這都是我生命的延續!我要把我的事業干下去。”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 上一篇:消費淡季豆油價小降,業內:不會大..
- 下一篇:玉米吃香,大豆恐遭冷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