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概述
大豆食用兼作飼料;是人類植物蛋白的重要來源。大豆為短日照作物,需要充足的陽光。自幼苗至分枝期土壤持水量75~80%時便能正常生長。開花結莢期和鼓粒期需大量水分。萌芽12℃以上,生育期適溫26℃左右,最適晝夜溫差5~10℃。最適土壤pH6.2~6.8。
大豆對氮、磷、鉀養分要求較多,其次為鈣、鎂、硫,硼、鉬、銅、鋅、錳等微量元素也不可少。自分枝期起,大豆對氮的吸收與積累隨植株的增長而逐步增加,鼓粒期最大;以后隨著根瘤固氮能力的不斷增強,大豆可以依賴自身的固氮能力來滿足對氮的需要;對磷的吸收高峰在分枝期-結莢期。幼苗到開花期吸磷量雖不大,但對全期生育的影響卻很大;生育前期對鉀的吸收較多,結莢后吸鉀達到高峰。施肥方法可以采用播種時深施磷鉀肥,開花后再追施氮肥,使大豆得到良好的養分供應。用鉬酸銨拌種或于開花期葉面噴施,可促使根瘤發育良好。酸性土壤須施用石灰,并增施磷肥。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多用灰糞覆蓋種子,結莢期適時灌水排澇。
大豆營養失衡癥狀
大豆缺氮植株生長矮小,分枝少,葉色淡呈淺綠或黃綠,色澤均一,尤其是基部葉片下部葉片先黃。
大豆容易缺鉀,5~6片即出現癥狀。中下位葉緣失綠變黃呈“金鑲邊”狀。老葉脈間組織突出皺縮邊緣反卷,葉柄變棕褐色。結莢稀癟莢癟粒多。
大豆缺磷開花后葉片出現棕色斑點,種子小。嚴重時莖和葉均呈暗紅色,根瘤發育差。
大豆缺鈣新葉不伸展,老葉灰白色斑點。葉脈棕色,葉柄柔軟下垂。根暗褐色、脆弱,呈粘稠狀,葉柄與葉片交接處呈暗褐色,嚴重時莖頂卷曲呈鉤狀枯死。
大豆缺鎂癥狀第一對真葉即現,成株后中下部葉先褪淡,后呈橘黃或橙紅色,但葉脈保持綠色,脈間葉肉常微凸而使葉片起皺。
大豆缺硫生長受阻,尤其是營養生長,癥狀類似缺氮。大豆生育前期新葉失綠,后期老葉黃化,出現棕色斑點。根細長,植株瘦弱,根瘤發育不良。
大豆缺鋅時生長緩慢,葉脈間變黃,葉片呈檸檬黃色出現褐色斑點,逐漸擴大并連成壞死斑塊,繼而壞死組織脫落。
大豆最易缺鐵,缺鐵使根瘤菌的固氮作用減弱,植株矮小,上部葉片脈間黃化,葉脈仍保持綠色,并有輕度卷曲,嚴重時全部新葉失綠呈黃白色直至壞死。
大豆缺硼頂芽停止生長下卷,成株矮縮,葉片脈間失綠,葉尖下彎,老葉粗糙增厚,主根尖端死亡,側根多而短、僵直,根瘤發育不良。開花后脫落多,莢少,多畸形。
大豆是缺錳指示作物,大豆缺錳子葉組織變褐,新葉葉脈間綠色褪淡發黃,葉脈仍保持綠色,脈紋較清晰,嚴重缺錳時有灰白色或褐色斑點出現。
根據外部癥狀可以初步判斷大豆是否缺素及其程度。
大豆缺鈣新葉不伸展,老葉灰白色斑點。葉脈棕色,葉柄柔軟下垂。根暗褐色、脆弱,呈粘稠狀,葉柄與葉片交接處呈暗褐色,嚴重時莖頂卷曲呈鉤狀枯死。
大豆容易缺鉀,5~6片即出現癥狀。中下位葉緣失綠變黃呈“金鑲邊”狀。老葉脈間組織突 出皺縮邊緣反卷,葉柄變棕褐色。結莢稀癟莢癟粒多。
大豆缺硫生長受阻,尤其是營養生長,癥狀類似缺氮。大豆生育前期新葉失綠,后期老葉黃化,出現棕色斑點。根細長,植株瘦弱,根瘤發育不良。
大豆是缺錳指示作物,大豆缺錳子葉組織變褐,新葉葉脈間綠色褪淡發黃,葉脈仍保持綠色,脈紋較清晰,嚴重缺錳時有灰白色或褐色斑點出現。
大豆最易缺鐵,缺鐵使根瘤菌的固氮作用減弱,植株矮小,上部葉片脈間黃化,葉脈仍保持綠色,并有輕度卷曲,嚴重時全部新葉失綠呈黃白色直至壞死。
大豆缺鋅時生長緩慢,葉脈間變黃,葉片呈檸檬黃色出現褐色斑點,逐漸擴大并連成壞死斑塊,繼而壞死組織脫落。
大豆缺磷開花后葉片出現棕色斑點,種子小。嚴重時莖和葉均呈暗紅色,根瘤發育差
大豆缺鎂癥狀第一對真葉即現,成株后中下部葉先褪淡,后呈橘黃或橙紅色,但葉脈保持綠色,脈間葉肉常微凸而使葉片起皺。
大豆缺氮植株生長矮小,分枝少,葉色淡呈淺綠或黃綠,色澤均一,尤其是基部葉片下部葉片先黃。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 上一篇:番茄概述
- 下一篇:施用沼肥的五“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