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循環農業成平頂山綠色發展“新引擎”
循環農業成平頂山綠色發展“新引擎”
“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十九大報告對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進綠色發展作出重要部署。平頂山立足土地規模化經營發展現狀,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創“百畝千頭生態方”種養結合循環發展模式,在全域內探索出一條以畜牧業為龍頭,農牧結合、全面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新路子,實現了農業發展和生態保護雙贏——
近日,由農業部等8部委評估確定的首批40個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名單出爐,平頂山是河南省唯一入選城市。
平頂山緊緊抓住創建“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的戰略機遇,探索創新并全面推廣“百畝千頭生態方”種養結合循環發展模式,即以100畝農田為單位,配套建設一條占地3畝、每批出欄1000頭豬的生產線,將生豬糞便就地消納變成“有機肥”,將飼料糧就地加工變成“有機糧”。當地人把這樣一條“豬—肥—糧”循環生產線叫作“千頭線”。
“這種模式不僅有利于拓展畜牧業發展空間、解決養殖用地難題,還對改良土壤、提升農產品品質、提高農業產出效益具有重要意義。”去年,在平頂山召開的全國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暨糞便綜合利用現場會上,農業部對該市的這一做法高度評價,將其譽為“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綠色發展模式、農牧盈利模式、產業扶貧模式。
生豬吃上有機糧 莊稼用上有機肥
在寶豐縣肖旗鄉張伍莊村,在平頂山現代牧業專業合作社承包的千余畝農田里,兩條“千頭線”就在田間,其余8條正準備開工建設。
豬舍內,現代化的配套裝置可使豬仔實現自動化飲食、飲水。豬仔產生的糞污順著地下管道,排入田間的排污槽,經干濕分離機處理后,干糞可作為有機肥料,肥水經過發酵后,可用于農田灌溉。農田里種植的飼料糧經過加工便是生豬的“美食”。
圍繞農業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平頂山按照養殖配套種植、種植配套養殖的原則,大力推動種養結合循環發展模式。
據專家論證,每1000頭豬的糞便剛好能解決100畝土地的水肥問題。在綜合考慮生豬糞便排泄量與土地消納能力之后,該市合理匹配養殖規模和種植用地,啟動實施“5153”千頭線發展工程,即5年內建設1500條千頭線,年出欄300萬頭生豬。讓生豬吃上有機糧,莊稼用上有機肥,實現種養平衡,綠色發展。目前,該市已有99條“千頭線”落戶田間地頭,68條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預計到今年年底,該市將建成200條“千頭線”。
“綠色金字招牌”推動農業提質增效
在河南康龍實業集團的種植基地上,20多條“千頭線”散布在田間地頭。作為“千頭線”開創者,集團董事長王世杰深有感觸地說:“像這樣一條生產線,總投資約35萬元,造價是同等規模豬場的1/3,但百畝地千頭豬種養循環單元產值約是單純種糧產值的10倍。”
更讓人欣喜的是,這種模式能變原來的丘陵地為農田、變一般耕地為基本農田。“我們種植基地所處位置是有名的虎狼爬領地,以前種莊稼完全是‘靠天收’,經過兩年多的糞肥改良土壤后,土壤有機質含量由原來的18.5克/公斤提升為39.3克/公斤,土壤也不板結了,每畝地增收100元左右。”王世杰說。
“農業現代化離不開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經營,要實現這些,一個重要的基礎,就是找到可盈利的模式實現土地集中流轉。”平頂山市農業局局長楊四震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100畝地僅用于種植,即便是高標準良田,每畝地一年能收1000公斤糧食,100畝地的產值大約20萬元,刨去成本,效益也就3萬左右,但發展‘千頭線’,一年能出欄兩茬高品質豬,按一頭豬賺200元來計算,2000頭豬的利潤就有40萬元左右。”
“百畝千頭生態方”正在讓平頂山的農產品變成“綠色金字招牌”。如今,通過綠色種植、生態養殖、農產品加工一體化經營,當地打造出一批名優品牌——“滍源生豬”賣到上海,“眾口菜糧”賣向全國,“遠航蔬菜”更是出口到國外……
“千頭線+貧困戶”開辟脫貧致富路
11月13日上午,在葉縣任店鎮春曉循環生態農業產業扶貧基地,月莊村貧困戶張會玲正穿著防護服,打掃大田里的豬舍。兩個月前,聽說家門口有了扶貧產業,在外打工的張會玲趕緊回鄉報了名,經過培訓走上飼養員的崗位。“能夠在家門口就業真好,既能照顧家又能賺錢。”談起每月2500元的收入,張會玲喜不自禁。
“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是農村貧困人口增加收入、實現脫貧的根本途徑。”平頂山副市長馮曉仙說,“作為‘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我們將積極引導龍頭企業、合作社將‘千頭線’項目與脫貧攻堅工作結合起來,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通過‘千頭線’,貧困戶除了進場務工增收外,還可以通過流轉土地,每年獲得1000元左右的收入。”該市循環農業辦公室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每名貧困戶還可以將5萬元‘兩免一貼’扶貧貸款入股到企業,年底能拿到10%左右的分紅。”
10月30日,魯山縣馬樓鄉貧困村——蘇莊村里,機聲隆隆,鑼鼓喧天。聽聞村里的4條“千頭線”動土開工,村民們敲鑼打鼓來祝賀。今年,由縣政府投資的39條“千頭線”相繼開工,建成后將納入村集體財產,而其中60%的收益將作為扶貧資金用于扶持貧困戶。
“有了‘千頭線’,不僅為村里的農業發展鋪就了‘循環路’,還為31戶貧困戶開辟了一條脫貧致富路。”馬樓鄉駐村第一書記雷海洋望著熱火朝天的施工現場,眼里閃耀著希望。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